「對我來說,字典中最美麗的字就是關稅(tariff,),這是我最喜歡的字。」
川普上個月在芝加哥經濟俱樂部(Economic Club of Chicago)受訪
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有很多語出驚人的政策,但「關稅」這件事可能是他最認真的政策。川普以「關稅人」(Tariff Man)自居,並且非常清楚地表示,「對進口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是他經濟議程的核心。即便有許多經濟學家期期以為不可,他的第一個任期也有實際的操作結果,但川普並不認同全面徵收關稅會引發通膨、釀成全球貿易大戰。
川普宣稱關稅就是萬靈丹,認為關稅可以取代補貼,讓美國政府不用出錢就能讓製造業回流、可以嚇阻習近平不要侵略台灣、更可以創造美國就業機會和經濟成長。不過川普第一個任期是拿關稅對付中國,現在就連歐盟也即將淪為美國開徵關稅的對象—想進口商品到美國就必須加稅,只不過中國付的多、歐盟付的少一點。川普更直言「你可以把關稅當成賺錢工具,也可以用它來得到公司」,要是結合他的「台灣該付保護費」、「台灣搶走美國晶片工作」等論調,不免有些觸目驚心。
如今身披共和黨戰袍出征的川普,過去也曾登記加入民主黨與改革黨,但他國際貿易問題上立場始終一致。因為早在1980年,川普跟白宮還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時代,他就主張美國被其他國家佔便宜的原因就是自由貿易,解方當然就是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不過如果在維基百科查詢「Tariff Man」,會發現19世紀末的美國總統麥金萊(William McKinley)也有這個稱號,美國政府偏好關稅絕不是從川普開始。
《美國之音》指出,雖然大英帝國早在18世紀末就從保護主義轉向自由貿易,但美國獨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依靠關稅來發展新興產業,關稅更曾經是聯邦政府的最重要收入。即便進入20世紀,美國依舊名裂最高關稅稅率的已開發國家。美國從保護主義轉向自由貿易的關鍵,是在二戰之後藉著削減關稅來促進西方貿易、進而制衡共產世界;冷戰結束後,強調自由貿易的新自由主義思潮大興,當時由企業支持的共和黨推動市場導向的貿易政策,反倒是支持勞工與工會的民主黨採取了保護主義立場。
從這一點來看,川普對關稅的偏好其實與共和黨的政綱大相逕庭。《美國之音》指出,儘管川普聲稱關稅將使美國經濟受益,但影響確實是好壞參半。由於關稅也提高了進口零件和材料的成本,這讓美國的製造業也被迫提高成本,最終以價格上漲的形式轉嫁給消費者。加上其他國家也同步高築貿易壁壘作為報復,美國出口產業的收入與就業機會也會受到影響。以農業為例,川普政府當年也通過了160億美元的援助計劃,幫助國內農民抵消貿易戰的成本。
雖然川普宣稱要擴大關稅的打擊面,不過《美國之音》認為他的做法其實「可能不像看起來那麼激進」。因為美國戰後也對汽車與農業實施過保護主義,即便是拜登(Joe Biden)政府也保留了許多川普時代的關稅措施,甚至連賀錦麗(Kamala Harris)也支持在關鍵產業繼續採取關稅措施。如今民主共和兩黨都某程度支持關稅,這關係到新冠疫情與烏克蘭戰爭爆發後的供應鏈脫鉤,更涉及減少對地緣政治敵手的經濟依賴,因此就算川普未能回歸白宮,美國也不太可能恢復幾十年前的自由貿易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