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日本可以獨立培養諾貝爾獎人才,台灣呢?

2018-10-06 06:20

? 人氣

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本庶佑。(資料照,AP)

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本庶佑。(資料照,AP)

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出爐,由美國的艾利森(James P.Allison)與日本的本庶佑共同抱回殊榮。本庶佑是歷來第26位獲得諾貝爾奬的日本人,日本也創下自2014年以來連續5年獲獎的紀錄。這位為癌症患者帶來新希望的醫學研究者,總是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告誡學子與後進「不要貪快、不要追逐發表期刊、不要放過研究中的偶然發現」。

本庶佑說,做一位科學家最重要的是好奇心與勇氣,永遠不要輕易放過研究中的偶然發現。他也提醒學生「不要相信教科書」,要仔細發現教科書中的不合理之處:「你必須心存懷疑,自己去思考為什麼。」本庶佑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批評學界為了追求快速發表成果,很多人總是選簡單的題目處理,或者選擇容易登上Cell、Nature、Science的主題。他說:「我的研究一個都沒有上」、「不熱門的題目通常很深,也需要更多時間研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181001-SMG0034-I01-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免疫學家艾立森(右)與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共獲殊榮(AP)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免疫學家艾立森(右)與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共獲殊榮(AP)

本庶佑所言對台灣的教授與學者如暮鼓晨鐘,畢竟許多對台灣的教授與學者,平時研究部是造假,就是當跟屁蟲,看到其他國家對某一主題研究有成,就一窩蜂跟進,因為這樣比較容易刊登、出名,且還有獎金與升等的厚利,這就是短視近利的心態,也是台灣始終沒有能力培養本土出身的諾貝爾獎得主的原因。台灣一些教授為了走捷徑,還利用電腦的強大功能,涉嫌偽造論文,或互相當評審,或互相掛名,論文一旦成功刊出,自己同享光榮,萬一出事,則極力撇清責任,可謂斯文掃地。

能獲得諾貝爾獎的得主,都是要有開創性思維,走別人沒有走過的道路,如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楊振寧與李振道的「弱交互作用對宇稱不守恒」、李遠哲的「交叉分子化學反應」,都是在「叢林密布的森林」中發揮想像力,不斷提出新問題並設法克服。愛因斯坦曾說:「想像力比知識重要,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或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諾貝爾獎得主本庶佑談自己的PD-1研究並未被Science、Nature、Cell刊登過。
諾貝爾獎得主本庶佑談自己的PD-1研究並未被Science、Nature、Cell刊登過。



可見是否能高瞻遠矚,憑想像力提出前人所未見之問題,遠比解決問題重要。遺憾的是,台灣許多教授與學者都沒有這樣開創性思維,總是一窩蜂趕流行,跟著別人後面走,很少人能特立獨行提出新理論,甚至有些學校說研討會論文非正式論文,彼此「抄襲」沒關係,還有人不務正業,到處兼職賺外快,如此欲產生純粹由本國培養的諾貝爾獎得主,實在不容易,畢竟若沒有學術倫理,就沒有任何學術發展前景可言,更遑論獲得諾貝爾獎。近年來台灣的學術界已經臭不可聞,如何提升學術聲望,有待大家共同努力。

萬丈高樓從地基開始,只有向下扎根,才能開花結果,基礎科學的研究與發展亦然,應該從小學就要開始培養科學人才,並教育學術倫理,否則到大學才培養已經太慢了,然而近年來教育部的五年五百億預算只投資在少數幾所著名的國立大學,至於對中小學的投資,則是杯水車薪,實在令人感慨,這樣又如何獨立培養出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才?

*作者為台大物理博士 ,文化大學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