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台灣官員在公共外交方面也有「分進合擊」的策略。如李大維、吳釗燮兩任外交部長都選擇在聯大會議前向多國媒體投書,呼籲國際社會正視台灣被排除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外的狀況。以及行政院政委唐鳳以「台灣數位閣員」(Taiwan Digital Minister)身份在美國「亞洲協會」(Asia Society)與美國前亞太助卿羅素(Daniel Russel)分享台灣的數位治理實務經驗。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路線改變,與如今的國際情勢有關,同時也反映了台灣和中國大陸的實力已呈現「此消彼長」的政治現實。倘若蔡英文政府以強硬的立場表態入聯,勢必得面對更多來自中國大陸的壓力,在當前蔡於內部執政已是蠟燭多頭燒的情況下,外在壓力的增加勢必對其在台灣內部的支持度帶來影響,這是蔡英文政府不願見的。
因此為避免不提出參與聯合國所引發的內部執政合法性質疑,以及不讓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的訴求消失的考量下,民進黨再度執政後,多採取以軟實力「投石問路」的溫和路線。
然而蔡英文政府對參與聯合國所採取的溫和路線,不僅沒有突破中國大陸的封鎖,反而引起了希望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深綠不滿,包括在今年4月成立的深綠獨派聯盟「喜樂島聯盟」,其發起人郭倍宏即主張台灣應透過獨立公投加入聯合國。
喜樂島聯盟預計在10月20日於總統府前舉行「全民公投反併吞」集會,要求民進黨修正《公投法》,以達到「獨立公投,正名入聯」的目標。面對深綠獨派的進逼,民進黨在9月19日的中常會中通過了選舉對策委員會的提案,決議民進黨各級黨公職及候選人,不應參加及參與動員喜樂島聯盟的活動。
由此可見,當民進黨與深綠的「共同敵人」國民黨一蹶不振後,藉深綠的支持而上台掌握執政大權的民進黨,為避免深綠的激進路線影響內部執政穩定,對於台灣前途走向與深綠產生了嚴重的路線分歧。
繞不開的兩岸因素
或許在部分人士看來,比起陳水扁政府在2008年發動的「入聯公投」,以及請友邦提案讓台灣入聯等行動,導致兩岸關係緊張的結果,蔡英文政府至今在入聯問題上相對保守的態度,或已不再讓美中視為「麻煩製造者」。此想法不免一廂情願。因為在對岸看來,即便入聯的手段對比扁時期或有參差,但否定「九二共識」,本質上仍殊途同歸。
尤其在對岸看來,作為當年李登輝時期「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幕後推手,蔡英文若要與北京建立互信,本就先天不足,所以即便其多次說出要以《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中國大陸給出的回應,仍是「聽其言、觀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