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治敘利亞長達半世紀的阿塞德政權突然垮台,讓身處暴政之下的敘利亞民眾得以解放,但也打亂了原本的中東局勢。除了伊朗的代理人戰爭顯然打不下去,俄羅斯在中東的軍事基地恐怕也要拱手讓人,包括地中海與非洲的經略大計都受到嚴重衝擊。《美國之音》特約評論員鄧聿文指出,除了俄羅斯,中國企圖擴張中東影響力的戰略努力也同樣受挫。
伊朗與俄羅斯是阿塞德政權背後常被提及的兩個大國勢力,但敘利亞去年曾與中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阿塞德更被北京稱為「中國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好兄弟、好夥伴」。雙方在2023年9月簽署的聯合聲明中指出:「兩國元首高度評價中敘傳統友誼,一致認為中敘是信義之交、患難之交,一致同意中敘兩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全面推進各領域友好合作,更好造福兩國人民。」鄧聿文認為,從其首訪和聯合聲明的用語來看,北京對阿塞德的禮遇相當高。
鄧聿文稱,北京厚待阿塞德一方面是出於專制統治者的「惺惺相惜」,更重要的則是中東戰略的實際需求。尤其中東傳統上是美俄勢力範圍,冷戰結束後美國在此的勢力進一步增強、俄羅斯則有所萎縮,但伊拉克撤軍後的中東形勢讓中國找到機會介入,憑藉經濟槓桿在此擴大發言權。尤其北京是中東石油的大買主,「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也讓中東經濟更依賴中國。
鄧聿文指出,藉著2023年斡旋沙烏地和伊朗兩大霸權與宿敵復交,加上積極調解巴勒斯坦內部的矛盾與分歧(像是今年7月簽署《北京宣言》 ),北京在中東已然是一個「和平締造者」的形象。這次以色列與哈瑪斯激烈交戰,北京更響應中東和阿拉伯國家的要求—力挺巴勒斯坦、反對以色列—凸顯自己站在中東和阿拉伯國家這一邊。北京的這些動作,確實贏得中東和阿拉伯國家的好感。
至於對敘利亞的拉攏,鄧聿文認為北京看重的是敘利亞的人口與地理位置,除了希望將「一帶一路」延伸至此,也希望敘利亞對中國在周邊國家的投資與基建提供更好的保障、甚至獲得地中海港口拉塔基亞和塔爾圖斯的使用權。不過鄧聿文也說,北京對敘利亞的投資其實相當謹慎,包括北京承諾的百億美元投資實際上大幅縮水,中國學者也建議北京應當考察先行、採取漸進式開展。如今反對派武裝接管政局,他們會如何對待北京與中國在當地的投資,目前還是未知數。
鄧聿文分析,在敘利亞的反對派武裝勢力中,有一批新疆維吾爾極端宗教人士借道中亞前往敘利亞參加聖戰,阿塞德政府曾和北京分享這方面的情報,這群人可能影響反對派武裝對待北京的態度;不過北京也跟反對派中的全國聯盟主席哈利德‧胡傑保持聯繫,胡傑2016年曾應邀訪問北京,與時任外長王毅會面,加上反對派武裝重建國家可能需要中國支援,這也是北京的談判籌碼。
雖然阿塞德政權垮台後,中敘關係如何發展仍舊充滿未知數,不過鄧聿文指出,敘利亞在外部勢力干預下可能走向「利比亞化」,這顯然不利北京在中東的戰略規劃以及「一帶一路」在當地的推進。即便敘利亞的局勢能在短期內能夠穩定下來,由於俄羅斯與伊朗的影響力很可能進一步被壓縮,而中國在中東的勢力擴展本來就是憑藉伊朗作為支點、推進中東內部的政治和解進程。如果伊朗在中東的影響力被削弱,也將連帶削弱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導致北京的中東戰略至少短期之內可能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