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送燃料、電力和通訊訊號的管道和電纜像全球經濟的中樞神經系統一樣分佈在深海海底。
這些關鍵連接管線的很大一部分都毫無保護地躺在晦暗的深海海床上,很容易受到破壞,比如2022年俄羅斯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北溪」(Nord Stream)管道位於波羅的海海底的部分就遭到了破壞。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如今,正如無人機的使用改變了陸地戰爭的方式一樣,AI也將改變深海作業的方方面面,以及在戰時和恐怖主義威脅下如何保護關鍵的水下基礎設施。
為了保護這個海底世界而對其進行觀察和了解是個難題。來自從聲納到衛星的各種系統的數據零零散散。分析數據通常需要數周時間。我們需要的是一種類似於Google地圖(Google Maps)的海底地圖,不僅能準確地複製海洋及其地形,還能及時提供潛在威脅的警報。這就是AI篩選海量數據的能力發揮作用的地方。
由AI支持的水下系統已經在改變海底戰爭和防禦了。軍方和政府正在部署無人機和反水雷機器人,它們與水面上的艦船、水下傳感器和衛星協同工作。這些用於導航、測繪和提供水下防禦的系統越來越多地使用AI來分析和綜合各種來源的數據。
未來幾年,產業和軍事用戶預計這些系統將取得巨大進步。
德國初創公司North.io的執行長詹恩·溫特(Jann Wendt)表示,有了海中物體的地圖和高分辨率數據,自動化系統將能夠識別出不屬於那裡的東西。該公司正致力於創建保護海底技術的系統。他說,確定一個逼近海上風力渦輪機群的物體是威脅還是一隻海豚,或者確定一個關鍵海底電纜附近的物體是岩石還是水雷,這一點至關重要。風力渦輪機很容易受到破壞,它們被固定在海底,通過海底電纜連接到陸地上的電網。
最終目標是,對數千英里的電纜和其他設施進行實時技術監控後,使海洋實際上變成透明的。
「北溪」管道事件發生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簡稱:北約)成立了一個小組,尋找保護北約成員國境內水下基礎設施的方法。今年1月,針對與俄羅斯有關聯的船隻涉嫌攻擊海底電纜事件,北約啟動了「波羅的海崗哨」(Baltic Sentry)行動,其中包括一支小型水下無人機艦隊。俄羅斯方面否認有任何不當行為。
北約這個小組名為「關鍵海底基礎設施協調小組」(Critical Undersea Infrastructure Coordination Cell)。該小組的參謀勒內·海斯(Rene Heise)中校表示,AI是北約這項工作的核心。「未來,空中和水下的無人海事系統將會活躍起來,」他說。「AI將幫助我們開發能夠識別和打擊水下可疑行為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