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權決定烏克蘭命運?川普「親俄怨烏」 歐洲領導人憂重演1938年歷史

2025-02-22 17:52

? 人氣

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將於24日屆滿3年。(資料照,美聯社)

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將於24日屆滿3年。(資料照,美聯社)

自從川普(Donald Trump)快手處理俄烏和平事務以來,歷史重演的既視感便在歐洲政媒圈話題加速發酵。從1938年慕尼黑協定、1945年雅爾達密約乃至1975年赫爾辛基協議,都被拿出來討論。當前劇情會走向哪一齣歷史劇?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美國川普政權近來言行可歸納為「親俄、怨烏、遠歐」,排除歐洲和烏克蘭而直接與俄國談判,讓強權政治、姑息政治的歷史幽靈重新盤旋在歐洲的天空。

歐洲聯盟(EU)對外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Kaja Kallas)在16日領取慕尼黑安全會議(MSC)年度「范克萊斯特獎」(Ewald von Kleist Award)時,發表感言說:「當我今晚站在慕尼黑時,我忍不住要問,我們曾經在此嗎?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1938年。」

捷克斯洛伐克(台灣曾譯為捷克斯拉夫)共和國是個自1992年後隨蘇聯(USSR)解體而消失的國家,它另一段深深刻在國際史上的事件是1938年「慕尼黑協定」(Munich Agreement),英國、法國、義大利與納粹德國簽約,允許德國併吞捷克斯洛伐克極具戰略重要性的蘇台德高地,未參與談判的捷克斯洛伐克被迫吞下苦果。

紐西蘭前總理克拉克(Helen Clark)也在參加慕尼黑安全會議時表示,「許多人談論如今像是1938年的慕尼黑時刻,但烏克蘭人的恐懼是變成雅爾達時刻,也就是它的未來在本身無法涉及下,由強權決定。」

1945年美國、英國和蘇聯在如今被俄羅斯併吞的烏克蘭克里米亞(Cremia)境內城市雅爾達(Yalta)秘密簽約,在第2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的時候密謀劃分中東歐乃至中國東北的勢力範圍,任意決定他國命運。

芬蘭總統史塔布(Alexander Stubb)自去年底便數次在不同歐媒專訪中提出「雅爾達vs赫爾辛基時刻」,提醒國際在這兩個處理衝突後秩序的模式作選擇。

例如他在最近的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專訪表示,雅爾達密約是強權基於利益範圍畫定了歐洲安全架構,1975年的赫爾辛基協議(Helsinki Accords)則明確設定國家間的行為準則,使獨立、主權、領土完整成為國家地位的3個關鍵原則。

1975年由33個歐洲國家及美國、加拿大共同簽署的赫爾辛基協議,暫時緩和了美蘇冷戰下的東西歐對峙緊繃情勢,提出包括主權平等、領土不可侵犯、和平解決爭端、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等原則。(相關報導:台灣3點先天環境條件讓中國難下嚥 博明:台灣海峽將成為中共海軍墳墓更多文章

俄烏戰後的國際秩序,無論會走向雅爾達或是赫爾辛基模式,主控權似都不在歐洲手裡,使得前述歐洲領導者的說法更顯憂心忡忡。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作者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