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為第143個成員國。從那刻起,中國進口產品便連續衝擊美國長達二十幾年,對於經濟造成極深遠的影響。
《華爾街日報》指出,這波巨浪可以說是徹底顛覆了美國製造業,藍領階級苦不堪言,對於全球化的不滿也從那時不斷堆積,在全國各處播下、擴散。這種情緒某種程度上改寫了美國政治,讓川普在2017年首度入主白宮。
有些經濟學家發現,在疫情爆發前的幾年,普遍被認為影響最嚴重的美國東南部、中西部等製造業重鎮,都有漸漸復甦的跡象,唯獨那裡的藍領工人卻沒有。
「我們對這個發現非常震驚,因為這和預期的完全不一樣。」研究者之一的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奧特爾(David Autor)表示。
影響美國多年的「中國衝擊」
上面提到的,都還是「中國衝擊1.0」的範疇。對於美國而言,近年中國製電動車和再生能源大量湧入,被稱為「中國衝擊2.0」,這讓時任總統拜登不得不設下保護措施。
今年川普重掌白宮,宣布對中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徵新關稅,雖然外界批評此舉可能加速通膨、擾亂全球供應鏈,但他似乎不以為然,「我知道可能會有一些暫時性的影響,但人們會理解的。」中國政府也表態反對,並且陸續宣布反制措施。
這劍拔弩張的局勢,從2001年中國加入WTO開始就埋下根源。當時美國認為,中國加入WTO不僅能讓國內民眾享受物美價廉的商品,為美國企業開啟中國市場的道路,同時也可能推動中國走向民主化,可說是一舉數得。雖然對於國內製造業影響在所難免,但參考日本成功躋身經濟強國的經驗,這種衝擊還在可承受範圍內,勞動階級們應該也會適應。
但回過頭看,美國當局的預測顯然太過理想。中國幅員遼闊,勞動力成本極低,出口激增的速度遠遠超過預期,他們只花了幾年時間就成為「世界工廠」,美國製造業沒有緩衝的時間,幾乎無法競爭。
《華爾街日報》原文:受「中國衝擊」影響的美國製造業城鎮恢復元氣,但工人們沒有
全球化是把雙面刃?
奧特爾教授與蘇黎世大學的戴維·多恩(David Dorn)及哈佛大學的戈登·漢森(Gordon Hanson)在2011年發表了相關論文。論文顯示,美國製造業重鎮失業率明顯上升,薪資下降、食品券及殘疾補助金領取量增加、單親家庭和貧困兒童比例上升,死亡率也有增加的趨勢。日本央行暫停升息,川普關稅戰帶來的經濟風險讓決策者們步步為營更多文章
這些發現在經濟學界投下一枚震撼彈,掀起漣漪。畢竟長年以來,全球化一直被視為有益、進步的,幾乎沒有負面影響,如今卻被指為造成社會衰弱的可能原因。甚至有人認為,2016年問鼎總統大位的川普正是利用這點,激化了人們憤怒、不滿的情緒,讓選民向自己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