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強震:BBC盤點地震致命的七大因素

2025-03-31 17:00

? 人氣

2025年3月30日,地震過後的緬甸奈比都。(美聯社)

2025年3月30日,地震過後的緬甸奈比都。(美聯社)

緬甸7.7級強烈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持續上升。截至週一上午,據緬甸軍方消息,地震造成至少1700多人死亡,約3400人受傷,鄰國泰國亦有傷亡報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現場影像顯示,建築物與道路的受損情況嚴重,而在泰國首都曼谷,一棟正在興建的30層摩天大樓倒塌。

2025年3月30日清晨,泰國的救援人員正在曼谷搜尋倒塌高樓的生還者。(美聯社)
2025年3月30日清晨,泰國的救援人員正在曼谷搜尋倒塌高樓的生還者。(美聯社)

2019年,美國加州曾發生7.1級地震,但沒有人因而死亡,也未對基礎設施造成嚴重破壞。

許多因素會影響地震所造成的死亡人數與破壞程度,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有哪些呢?

規模和持續時間

地震的強度通常是以「矩震級」(Moment Magnitude Scale, Mw,或稱地震矩規模)來衡量。這種測量方式已取代較廣為人知的「芮氏測量」(Richter Scale),後者如今被認為較為過時、準確度亦較低。

2025年3月31日,地震過後的緬甸曼德勒佛寺,救難人員正在搬運罹難者遺體。(美聯社)
2025年3月31日,地震過後的緬甸曼德勒佛寺,救難人員正在搬運罹難者遺體。(美聯社)

地震的數值取決於斷層移動的距離及其移動時所釋放的能量。

震級2.5以下的地震通常無法被人們察覺得到,但可透過儀器偵測得到。震級5級以下的地震通常能被感受到,但僅會造成輕微破壞。西藏的7.1級地震已屬於強震,至於2023年2月發生於土耳其南部與敘利亞的7.8級地震,也屬於強震。

震級8級以上的地震被歸類為「大地震」,這類地震會造成災難性破壞,並可能完全摧毀震央周圍的社區。

除了震級之外,地震持續搖晃的時間長度也會極大地影響其破壞力。

「小型地震的震動通常只持續幾秒鐘,而中等至大型地震,如2004年的蘇門答臘地震,強烈搖晃可持續達數分鐘,」「西北太平洋地震台網」表示。

深度

然而,地震的規模並非唯一重要的因素,地震發生的位置也是關鍵因素之一。

以摩洛哥地震為例,其震源點約為地表下18公里,這大約是珠穆朗瑪峰高度的兩倍,但從地質標準來說並不算深。

2025年3月30日,地震過後的緬甸曼德勒(瓦城)。(美聯社)
2025年3月30日,地震過後的緬甸曼德勒(瓦城)。(美聯社)

「這場地震相對較淺,這意味著上方的地層較少,無法有效消散能量與衝擊,因此震動與搖晃會更加劇烈,」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火山學家兼地質學家卡門·索拉納博士(Dr. Carmen Solana)向BBC表示。

相比之下,2023年9月印尼偏遠的北馬魯古省(North Maluku)發生了一場6.2級地震,但震源深度達168公里。該次地震並未造成任何人員傷亡。

發生的時間

摩洛哥中部的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晚間11時11分,這可能是導致傷亡慘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許多建築物在地震發生時倒塌,而當時人們正處於睡夢中,這大大增加了傷亡風險,」索拉納博士表示。(相關報導:美國經濟衰退機率變高了!4月2號「解放日」前夕,高盛看壞美國經濟走向更多文章

2025年3月30日,地震過後的緬甸曼德勒(瓦城)。(美聯社)
2025年3月30日,地震過後的緬甸曼德勒(瓦城)。(美聯社)

在地震中喪生的大多數人,通常是因建築物倒塌而遇難。地震學家之間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地震並不會殺人,建築物才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