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3月28日,美國第40任總統羅納德.雷根(Ronald Reagan)創下歷史,成為首位在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敲響開盤鐘的在任總統。40年後,雷根總統基金會與研究所(Ronald Reagan Presidential Foundation and Institute)總裁兼執行長大衛.特魯里奧(David Trulio)攜手《富比士》(Forbes)媒體主席兼總編輯史蒂夫.富比士(Steve Forbes),共同敲響這一象徵性的開盤鐘,向這位深遠影響美國經濟與政治的領袖致敬。
當年雷根在紐約證交所發表演說,正值他第二個總統任期的開端。他強調經濟成長的核心動力來自於減稅與放寬政府管制,並指出美國經濟之所以能擺脫停滯,正是因為政府放權,讓市場機制自由運作。
雷根面臨高通膨、高失業率及冷戰升溫的壓力
「過去5年,我們已經從經濟停滯走向希望、信心與機會,」雷根在演說中表示,「我們明確了解經濟停滯的根源,那就是政府過高的稅收、過度支出以及繁瑣的法規,這些都嚴重限制了自由市場的發展。」
雷根上任時,美國面臨高通膨、高失業率及冷戰升溫的壓力。然而,他推動的供應面經濟學政策(Supply-Side Economics)有效降低稅負,促進企業投資與就業成長,成功帶動美國經濟復甦。他的政策不僅改變美國,也對全球經濟體系產生深遠影響。
此次開盤鐘儀式前,富比士與特魯里奧進行了一場對談,回顧雷根如何帶領美國「從衰退走向繁榮」。富比士認為,雷根的政策不僅是經濟決策,更是一種關乎人類福祉的道德選擇。
美國經濟未來挑戰與機會
「雷根相信自由市場,他深知政府過度干預經濟只會適得其反。」富比士表示。「他的政策讓更多人有機會實現夢想,這是他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上午9點30分,隨著開盤鐘聲響起,現場響起熱烈掌聲,觀禮者紛紛向這位改變美國經濟軌跡的總統致敬。在儀式結束後的訪問中,特魯里奧強調,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地位並非理所當然,而是建立在長期政策努力的基礎上。
「美國的經濟領導地位不是天經地義的,這需要透過政策規劃、兩黨合作,以及對成長與創新的持續投資,才能確保我們保持競爭力。」特魯里奧表示並特別提到,目前美國經濟面臨新的挑戰,包括通膨壓力、地緣政治不穩定及科技變革加速,這些因素都需要有力的政策來應對。
富比士與特魯里奧在談話中,也比較了雷根與現任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的經濟政策。兩位領袖皆面臨上任初期的經濟低迷與國際局勢不穩,而他們的共同策略是減稅、放寬監管並提升政府運作效率。
富比士:雷根在世也會支持政府效率部
「川普總統的經濟改革方向與雷根高度一致,」特魯里奧指出。「低稅率、減少管制,以及降低政府負擔,這些核心原則都能促進經濟增長。」
川普在第二個任期內推動的一系列政策,包括成立政府效率部(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 DOGE),也是希望透過精簡官僚體系來提升政府運作效率。
對此,富比士表示,這種做法雖然受到外界爭議,但從長遠來看,可能帶來與雷根改革時期類似的經濟效益。「如果雷根今天還在世,我相信他會支持這些政策,因為它們與他的經濟哲學完全一致,」富比士說道。「他或許還會希望當時就有像馬斯克(Elon Musk)這樣的人才,推動創新並加速市場自由化。」
此次開盤鐘紀念活動,不僅是對雷根總統歷史遺產的致敬,也讓人們重新審視美國經濟政策的發展軌跡。從雷根到川普,美國經濟改革的核心理念依然未變,即透過自由市場與企業創新,推動國家繁榮。
責任編輯:許詠翔
更多風傳媒獨家新聞:
‧ 馬斯克大查帳,減赤才是本體、肅貪只是附帶作用許詠翔觀點:從《星鳴特攻》和《雷根總統》看媒體自甘為左派洗腦工具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