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大學受學術自由之保障,並在法律規定範圍內,享有自治權。」這些文字明載於1994年以來《大學法》的第一條。又,大學校長「對外代表大學」。因此每年一度的大學校長會議雖於法無據,但卻是大學彼此砥礪,共勉自治的重要場合。
今(2025)年的「大專校院校長會議」2月20日在國立宜蘭大學召開,係由國立大學校院協會主辦。令人遺憾的是,會議又邀請總統講話。(請參見本專欄2022年3月14日的〈大學校長會議邀請總統講話,合適嗎?〉)賴清德總統在致詞時,特意把政治帶了進來;他說為因應中共政權的統戰和滲透,總統府已特別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提醒各大專校院在進行交流時須存有風險意識。鄭英耀部長於是在接著受訪時,趁機宣布禁止大學與隸屬中共統戰部的三所大學進行學術合作或交流,並稱將不再採認其學歷。
查首次由國立大學校院協會主辦的大學校長會議,是2001年在海洋大學舉行。該次會議邀請陳水扁總統參加開幕式並講話,又邀請呂秀蓮副總統參加閉幕式並講話。2002年,大學校長會議輪由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主辦,在大葉大學舉行。籌備該次會議的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會斷然決議不邀請任何政治人物參加,只邀請教育部長及國科會主委「列席報告」。之後多年的會議,就都沒有邀請總統或副總統。2004年在華梵大學舉行的那一次,教育部曾示意希望邀陳水扁總統出席,但私大協進會理事會拒絕。共軍對台軍演 總統府批:國際社會公認的麻煩製造者更多文章
前引《大學法》第一條的文字中,「促進」一詞實寓有深意;簡言之,大學應維持超然,在學術、教育、文化方面引領國家與社會的發展。然而很不幸,2010年代之後,校長們的格調每況愈下,大學開始失去自我,逐漸臣服於教育部與總統府。馬英九總統受邀參加過六次會議(2010、2011、2013、2014、2015、2016);蔡英文總統受邀過三次(2017由
陳建仁副總統代表,他本人參加了2018與2022這兩次,疫情期間會議中斷);賴清德總統今年是第一次受邀。
觀察今年的會議,除賴總統不當宣講政治之外,可議之處至少還有下述幾樁:首先,「與會人員名冊」先列出「教育部參加人員」——自鄭英耀部長、次長到處長、科長、專員、助理共34人;其次列出「國科會參加人員」——自吳誠文主任委員到處長、科長、專門委員、委外人員共17人;再次是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邱垂正主任委員及教育部專案辦公室的一計畫共同主持人;最後才列出「大專校院參加人員」153人(排列的順序是國立大學校院、國立技專校院、私立大學校院、私立技專校院、軍警校院)。從排列的順序可以清楚看出主辦者心目中的先後順序——先政府而後大學,先國立而後私立。換言之,在形式上政府已儼然成為會議的主體,而大學校長們則是從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