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馬頭山環境危機─政策失靈與地方治理的反思

2025-04-06 05:30

? 人氣

馬頭山的環境問題,不只是地方性的個案,而是全台環境治理困境的縮影。如果政府不正視環境政策的缺陷,不強化執法與公民參與,未來類似的環境災難恐將不斷重演。 (資料照,朱淑娟提供)

馬頭山的環境問題,不只是地方性的個案,而是全台環境治理困境的縮影。如果政府不正視環境政策的缺陷,不強化執法與公民參與,未來類似的環境災難恐將不斷重演。 (資料照,朱淑娟提供)

位於高雄市旗山區的馬頭山,近年來因環境爭議屢上新聞版面。從事業廢棄物掩埋場的開發計畫,到光電場設置爭議,再到近期的非法廢棄物傾倒事件,這座山區正面臨環境污染與治理失靈的雙重危機。這不僅是單一地方治理的問題,更是臺灣環境政策與法制是否足以應對未來挑戰的重要測試點。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根據統計,臺灣每年產生近1900萬公噸事業廢棄物,其中約15%非法棄置或流入不明渠道。而馬頭山非法傾倒案,初步估計約2800立方公尺的廢棄物被棄置,部分含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VOCs),對當地生態與居民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然而,涉案嫌犯僅以5至8萬元交保,引發社會輿論譁然,突顯出臺灣對環境犯罪的處罰過輕、執法不力等問題。當政府口號式地強調「淨零碳排」、「環境永續」時,地方環境治理的缺失是否讓這些承諾淪為空話?

環境政策的缺陷與執行困境

馬頭山事件凸顯出臺灣環境政策的三大缺陷:

一、監管與執法力度不足

全台每年發生數百起非法廢棄物棄置案件,但真正移送法辦者不到10%。環境犯罪雖然已納入《廢棄物清理法》,但罰則最高不超過300萬元,對企業或犯罪集團來說,這樣的罰款成本遠低於合規處理的費用,使得非法棄置行為層出不窮。

在國際上,許多國家已採取更嚴格的環境執法措施。例如,德國對於非法廢棄物傾倒,罰款最高可達500萬歐元,並強制企業負責清理污染場地。日本則要求企業建立完整的廢棄物回收系統,違規者可處以最高5年有期徒刑。相較之下,臺灣的環境執法機制顯然過於寬鬆,使得環境犯罪難以有效遏止。

二、土地利用與環評機制不透明

馬頭山地區多次遭遇開發爭議,如事業廢棄物掩埋場和光電場設置,反映出臺灣土地利用規劃的漏洞。臺灣的環評通過率高達92%,顯示環評機制可能流於形式,無法真正發揮環境保護作用。

在歐盟,所有重大開發案需經「環境影響評估指令(EIA Directive)」審查,並設有「公民參與機制」,確保地方居民意見能夠影響決策。而美國的《國家環境政策法(NEPA)》則要求聯邦政府機構公開環評報告,並允許社會團體與公民提起環境訴訟,防止不當開發。這些國際案例顯示,環評機制若能增加透明度與公民參與,將有助於避免環境爭議的發生。

三、地方治理與社區參與不足(相關報導:朱淑娟專欄:戰勝掩埋場又來光電案,為何不放過馬頭山更多文章

馬頭山周邊居民曾多次抗議環境污染問題,但在決策過程中卻缺乏發言權,導致地方政府與居民間的信任危機加深。臺灣目前尚未建立強制性的「公民參與機制」,許多地方政府在面對開發案時,往往僅進行象徵性的意見蒐集,而非真正納入決策考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