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4月3日的中國商務部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何亞東對美國宣布加徵「對等關稅」之決定大加抨擊,表示會「堅決採取反制措施維護自身權益」。何亞東提到,已經有「很多貿易伙伴表達強烈不滿和明確反對」,指出「歷史證明,提高關稅解決不了美國自身問題,既損害美國自身利益,也危及全球經濟發展和產供鏈穩定」。中方敦促「美方立即取消單邊關稅措施,與貿易伙伴通過平等對話妥善解決分歧」。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在抨擊美國時,多次提及「很多貿易伙伴」。就在同一場新聞發布會上,何亞東就披露說,幾天前,中國商務部長與到訪的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Maroš Šefčovič)舉行會談,「雙方同意盡快重啟電動汽車反補貼案價格承諾談判,為推動中歐企業開展投資和產業合作營造良好環境。鑑於案情複雜,應歐方請求,中方決定依法延長白蘭地反傾銷案調查期限。」
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曾多年任歐盟駐中國商會主席的伍德克(Jörg Wuttke)指出,這是中國在利用川普顛覆既有國際秩序的時機向歐盟發動「魅力攻勢」。「我覺得歐盟和中國在接下去一段時間裡真的有可能互相接近,歐中關係有望進一步緩和。」這位目前擔任大成全球咨詢公司–奧爾布賴特石橋集團(DGA)合伙人的中國問題專家認為,這是因為中美關係極有可能因為川普不斷加碼關稅而趨於緊張,「因為中國政府必須做出回擊,而且可以說他們早就已經把子彈上膛了。」
中國駐歐盟商會秘書長方東葵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也說,作為中、美、歐全球三大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和歐盟現在可以通過加強溝通和磋商,從而為動蕩的全球貿易注入穩定性和正能量。」川普課台灣32%關稅第二天,美媒稱「台積電應白宮要求,與英特爾成立合資企業」更多文章
歐中貿易摩擦依舊
然而,中國和歐盟相互接近、共同抵抗川普關稅大棒的構想面臨著許多內部的阻礙。近年來,歐中之間圍繞著太陽能、電動汽車反補貼關稅等貿易問題有著不小的摩擦。歐盟方面調查認定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鏈大量受益於「不公正的補貼政策」,並出台了相應的懲罰性關稅。北京也對不少歐盟產品加徵報復性關稅。盡管歐中雙方一直在就此議題保持談判,但是何時能取得成果仍然是個未知數。此外,也有不少關注歐中關係的分析人士擔心,隨著川普普遍加徵關稅,同是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的歐盟和中國,勢必會在美國以外的市場上更加激烈地競爭,因此會反而激化歐中之間的矛盾。
長年關注中國經濟的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IW Köln)貿易專家馬特斯(Jürgen Matthes)就對德國之聲表示,中國商品極可能會被迫尋求其他銷售市場,尤其是歐盟市場。「我們看到中國企業一方面確實更有效率、更善於創新,但另一方面也收到了巨額補貼。而且,人民幣兌歐元匯率也是被低估的,這也賦予了中國商品不對稱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