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全球自由貿易到地緣保護主義─臺灣的結構性轉型困境

2025-04-14 05:40

? 人氣

如今關稅成本一加,市場立即轉向他地生產者,這不是調整可以應對的問題,而是政策思維必須徹底轉型的警號。(AP)

如今關稅成本一加,市場立即轉向他地生產者,這不是調整可以應對的問題,而是政策思維必須徹底轉型的警號。(AP)

在當前國際經貿局勢驟變的背景下,臺灣這個長年以出口導向為核心的經濟體,正遭遇到一次深層且多維的結構性挑戰。這並非單一事件所致,而是內外夾擊的結果。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方面,外部市場秩序因地緣政治、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與科技戰爭而劇烈動盪;另一方面,國內產業結構長期積弊未解,面對高地價、高人力成本與日益嚴峻的環保標準,生產基地正逐步流失,產業空洞化問題浮上檯面。尤以美國近期對臺部分產品課徵高達32%的關稅為例,此舉已不再是過去自由貿易體系中常見的反傾銷或技術性貿易障礙,而是帶有強烈地緣政治意圖的「對等制裁」。

此波關稅調整對台灣的衝擊,不只是短期出口數據的下滑,更打擊了長期仰賴全球價值鏈分工、特別是處於中下游的製造與加工業的結構性競爭力。這其中受創最重者,包括汽車零組件、電子封裝與PCB等產業,這些產業長年以低毛利、高周轉的模式維生,本身利潤結構即極為脆弱,如今再遭額外關稅擠壓,將加速其生產基地外移或企業整併。

以我國汽車產業為例,本就未能建立完整的自主品牌與國際通路,長期扮演國際供應鏈中的「次級代工者」角色,在全球電動車革命中缺席戰局。這次關稅制裁無疑成為壓垮其出口動能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中下游電子產業如封裝測試與PCB,則早已面對中國、東南亞等地強勢競爭,過去靠價格與產能在全球取得一席之地,如今關稅成本一加,市場立即轉向他地生產者,這不是調整可以應對的問題,而是政策思維必須徹底轉型的警號。(相關報導:北京觀察》川普加徵關稅引外貿震盪 中國企業轉向香港尋出路更多文章

這正反映了經濟學上所謂「比較優勢外移」與「動態競爭力喪失」的結構性風險。傳統李嘉圖式的比較優勢模型認為,只要專注於自己相對效率較高的產業即可參與國際貿易。然而,當制度性風險與貿易壁壘成為主要變數,競爭優勢便不再取決於要素效率,而在於政府是否具備重新配置產業要素與風險分散能力。臺灣若無系統性的國家級風險應變平台,繼續靠「點狀補助」與「產業導入數位化」作為萬用對策,最終只會將產業轉型導向低效迴圈,甚至失去未來產業版圖上的自主角色。

誠然,我國政府過去不乏推動升級轉型的政策與補助措施。例如《產業及中小企業升級轉型辦法》名目完備,涵蓋資金補助、數位工具導入、設備汰換等多項方案。然而,實際成效卻屢遭詬病。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署資料顯示,2025年度已核定的升級轉型資源整合計畫僅41案,且多集中在個別企業之設備升級、數位導入,缺乏跨產業、跨部門的整合平台,更無法建構出如韓國「產業重建基金」、德國「隱形冠軍集群」等具政策深度與產業規模的中長期戰略機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