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囚犯困境」看中美關稅大戰 ?

2025-04-15 06:00

? 人氣

筆者認為,川普重啟對中關稅戰,意圖重塑供應鏈與削弱中國地位。中美對抗加劇,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與囚犯困境,若無制度性合作機制,恐導致全球經濟走向去全球化與制度對立。。(美聯社)

筆者認為,川普重啟對中關稅戰,意圖重塑供應鏈與削弱中國地位。中美對抗加劇,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與囚犯困境,若無制度性合作機制,恐導致全球經濟走向去全球化與制度對立。。(美聯社)

川普近日再度以極具戲劇性的方式震撼全球貿易界。他於4月9日宣布,將全面喊卡既有的全球關稅擴張計畫,卻同時大動作宣布將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達125%的懲罰性關稅。這項決策看似是針對北京的報復性行為,實則背後藏有更深層的戰略盤算:川普不僅試圖重塑其「美國優先」經濟論述,更意圖徹底顛覆大陸作為「世界工廠」的核心地位,進而瓦解長期以來建構在全球化基礎上的貿易信仰體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關稅不再只是談判工具,而是戰略武器

川普政府早在第一任期即大量使用關稅政策作為對外經貿談判的主要手段,試圖迫使貿易夥伴重新簽訂對美國更有利的協議。然而此次開出的125%關稅,已遠超過談判範圍可容許的籌碼程度,顯然其目的不再是逼大陸讓步,而是欲將其徹底排除出美國供應鏈與消費市場。回顧過去三十年,中美關係經歷了從「接觸」到「競爭」的深刻轉變。昔日被視為世界經濟雙引擎的兩國,如今正逐步走向對立,特別是在貿易、科技、地緣政治等關鍵領域中。此一現象不僅衝擊雙邊關係,更撼動整個全球經濟秩序。

從國際關係理論視角來看,當前中美對抗態勢正符合「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模型:當一個新興強權(中國)迅速崛起,對現存霸權(美國)造成結構性挑戰,雙方即便沒有主動挑釁意圖,仍可能因恐懼、不信任與競爭性防衛行動而滑入衝突。歷史經驗顯示,這樣的結構性張力往往難以透過短期外交修補,最終導向的是一場「不可避免的競爭」。若再輔以博弈論中的「囚犯困境」(Prisoner’s Dilemma)模型,更能突顯兩強之間在制度不對稱與互信不足下,儘管理性上知道合作可創造雙贏,卻仍選擇「背叛」以確保自身相對優勢,最終導致雙方均損。

合作願景:互利共榮非夢想

若中美雙方皆選擇合作路徑,並致力於降低關稅、開放市場、建立明確可驗證的規則與監督機制,不僅能緩和雙邊摩擦,更能共同維繫全球經濟秩序的穩定。

對美國而言,合作可降低國內通膨壓力、維持企業在大陸市場的布局,並透過制度性談判促使中國改善補貼與智慧財產權保障問題。對大陸而言,當前內需疲弱、資本外流、青年失業率高漲,重建與美方合作不僅有助於穩定出口,更有助於恢復外資信心與技術交流,避免陷入中高所得陷阱。

此外,全球性議題如氣候變遷、疫情治理、人工智慧倫理規範等,皆無法僅靠一國之力解決。中美若能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建立合作機制,將有助於重建多邊主義信任,減少誤解與敵意的擴散。(相關報導:夏珍專欄:天不佑台灣更多文章

為何背叛成為主流選項?

然而,現實世界的策略選擇並非基於理性最大化,而是深受結構性因素與內部政治壓力影響。在博弈論的囚犯困境模型中,即使雙方都知道合作可獲得最大報酬,但在缺乏信任機制的情況下,雙方仍可能選擇「預防性背叛」,以防止自己成為吃虧的一方。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