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於本月10日宣布,將對貿易夥伴祭出的額外「對等關稅」,暫緩90天實施。川普果然讓人難以預測,一般認為,他的這項政策急轉彎,主要因為:第一,市場發揮制衡力量;第二,背後金主的強力反彈;第三,美國債市出現令人擔憂的變化。
但川普並未對中共鬆手,反而以中共「缺乏尊重」為名,對其輸美產品關稅提高至125%,且立即生效。顯然在川普眼裡,中共才是他發動關稅戰的真正對象。對川普而言,關稅係經濟外交的戰略工具,終極目標是實現「讓美國再次偉大」。川普理解要達到這個目標,就不能讓「中國崛起」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川普不願掉進「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即不願與中共直接爆發戰爭衝突。
川普說過,在他宣布加徵關稅的決定後,「各國都趕來談判桌,他們想要談關稅,但除非他們每年給我們一大筆錢,不然沒得談。」據說至今已有75個國家與美國聯繫討論貿易相關議題,而中共並未包括在內。
《華爾街日報》早先預言,由於華府和北京間缺乏溝通,川普與習近平可能上演針鋒相對的報復循環。事實顯示,在美國宣布對中國商品徵收104%的關稅後,中共外交部發言人即出面指責美國「欺凌行徑」,呼籲川普政府「展現平等、相互尊重和對等的態度」,透過對話解決爭端。如川普堅持發起貿易戰,「中國將奉陪到底」。陸方隨即宣布採反制措施,將對美商品關稅由34%提高至84%。
中共至今強調並沒有關閉談判的大門,但外界認為,基於中共當前面臨的內外處境,習近平不可能如川普所說的,「各國拍馬屁求協商」。習近平採取的策略是「以靜制動」和「以牙還牙」。
中共目前已降低對美國的貿易依存度,美中貿易占陸外貿總額比重從2002年的21.5%降至2024年的11%左右,顯見美國市場對中國大陸的重要性下降;何況,中共還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
中國大陸學者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共即重視提振國內需求拉動經濟成長。以致中國大陸當前經常帳(對外商品及服務等交易)順差占GDP比重,已從2007年9.9%降至不足1%;另中共國內需求對經濟成長之貢獻率,共7個年分超過100%。
中共總理李強在本月9日召開的「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上提到,「要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把擴大內需作為長期戰略。」中共官媒指出,中共將努力把消費打造成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壓艙石,發揮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從需求側入手,通過推動居民增收減負,提高消費能力與意願;從供給側發力,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改善營商環境,支持國內企業提供高質量產品和服務。
另一方面,針對川普的關稅戰,中共採多樣化反制措施,其中包括: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訴訟;加徵美國能源及農產品關稅;對鎢、碲、鉍、鉬及銦等稀有金屬或元素實施出口管制;將部分美企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對谷歌(Google)啟動反壟斷調查。
被視為川普關稅政策設計者的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蘭(Stephen Miran),曾提出「先關稅、後貨幣」的實施路徑,因此,關稅戰只是前哨戰,隨之而來的是科技戰和貨幣戰。
川普認為許多國家對美商品徵收高關稅,導致美國巨額貿易逆差,讓美國身陷「特里芬困境」(Triffin dilemma),而影響其「美元獨大」的地位。所謂「特里芬困境」,指的是當一國貨幣成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時,該國亦面臨內部經濟目標(如穩定物價與經濟成長)及全球金融需求(提供足夠儲備貨幣)間衝突。倘主要通貨發行國源源不絕提供流動性,必將造成自身國際收支逆差惡化,終將因他國對主要通貨做為安全資產之信心漸失,使該制度漸邁向崩潰。
中美是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資料,兩國合計約占今年全球經濟總量的43%,若雙方進入全面貿易戰,導致經濟增長放緩,甚至陷入衰退,將對全球其他國家造成拖累,全球經濟增長勢必放慢,全球投資也可能因此受到打擊。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撰文表示:「川普不該制定以關稅對抗全世界的戰略,而應該讓以美國為首的所有工業民主國家對抗中國。」因此,佛里曼認為川普的行動,「正中中國下懷」。
川普強調「美國優先」,對貿易夥伴採「各個擊破」的談判策略,以爭取美國的最大利益,這就提供中共在國際上合縱連橫,組成「抗美統一戰線」的機會。外媒報導,中共打算拉攏歐洲、日韓、東協、拉美、非洲等國家,共組「非美元國家低關稅或零關稅自由貿易體系」。
因應川普的關稅戰,中共外交的戰略布局仍以「周邊是首要」。中共中央周邊工作會議4月8日至9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強調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習近平表示,中國需要「深化與鄰國的全方位合作」,而至關重要的是「加強與鄰國的供應鏈聯繫」。
東南亞是中美關稅戰的主要戰場,是中國製造業的主要投資地。2023年中國對東協製造業的投資金額高達240億美元,是前一年的10倍以上。
中共不放棄拉攏美國在歐亞地區的盟國。李強與歐盟執委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的通話,跨出了中歐合作因應新形勢的第一步,雙方承諾共同捍衛全球主義與自由貿易。中日韓在今年3月底召開經貿部長會議,會後發表聯合聲明對於加強在區域及多邊架構的合作,以及加快三方自貿協定談判等議題達成廣泛的共識。
總之,面對川普徵收關稅產生的全球性震盪,經濟已成為影響國際政治的基礎。經濟關係影響政治關係,並可能造成地緣政治板塊的移動。張鈞凱專欄:「這次我挺中國!」真正的「牆國」正在現形更多文章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