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忽冷忽熱恐誘發中風?20年大數據揭示潛在危機

2025-04-14 20:00

? 人氣

由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吳德德(中)領導的氣溫劇變與中風發生關係的研究,本月登上頂級醫學期刊《The Lancet》。(黃天如攝)

由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吳德德(中)領導的氣溫劇變與中風發生關係的研究,本月登上頂級醫學期刊《The Lancet》。(黃天如攝)

多數人都知道氣溫大幅變化會影響健康,卻難以量化。國衛院以中風為標的,利用健保大數據,縱觀2001~2020年20年內國內110萬例首次中風的案例,並創新以兩日內的氣溫變化作為分析基礎。結果發現,一般民眾只知氣溫驟降要注意保暖,以降低中風發生機率,對於氣溫驟升卻缺乏警覺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吳威德表示,研究顯示,當兩日內氣溫驟升超過6度C時,易感族群發生缺血性中風的風險就會提高逾2倍,若是兩日內氣溫驟升超過16度C,則連一般沒有心血管病史的民眾也要注意。這篇研究已於本(4)月發表於國際醫學權威期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

中風為第二大常見死因

中風常居國人十大死因榜內,2023年最新紀錄死亡1.2萬人,排名十大死因第4位。

另根據2012年全球疾病負擔報告(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指出,綜觀1990到2010年死亡原因,中風為第二大常見死因,就算幸運救回一條命,許多患者還是會留下許多失能的後遺症。

大家都知道氣溫忽冷忽熱,對有心血管疾病者是很大的風險因子,尤其寒流來襲,更是如臨大敵,很多有潛在病史者不僅羽絨衣、毛帽、圍巾、毛襪一樣都不少,有些人更乾脆關在家裡不出門,就是擔心一旦中風就糟了。

單日氣溫高於35度C,或者低於16度C,易感族群中風風險都會增加兩倍以上。(國衛院提供)
單日氣溫高於35度C,或者低於16度C,易感族群中風風險都會增加兩倍以上。(國衛院提供)

吳威德說,過去研究多著重於氣溫、氣溫差、極端事件,卻較少關注「氣候變化增減」。

有鑑於此,他比對台灣歷年氣候紀錄,利用健保大數據,取出110萬例第一次中風的病例數據,並創新以兩日內的氣溫變化作為分析基礎,同時考量了空氣汙染等環境因子進行分析,以強化分析的可靠性,是目前亞洲地區少見的大規模氣候健康研究。

兩日內氣溫劇變化,大幅增加中風風險

結果研究顯示,兩日內氣溫劇變化,無論是驟降或驟升,都可能大幅增加不同類型的中風風險。

例如當兩日內氣溫驟升超過6度C時,此時對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來說,其發生缺血性中風的風險將提高超過兩倍;若是兩日內氣溫驟升超過16度C時,就連一般非風險族群也應該注意,應盡量待在恆溫的室內環境裡,減少外出。

單日氣溫高於35度C,或者低於16度C,易感族群中風風險都會增加兩倍以上。(國衛院提供)
單日氣溫高於35度C,或者低於16度C,易感族群中風風險都會增加兩倍以上。(國衛院提供)

至於當兩日內氣溫驟降超14度C時,發生出血性中風的風險也將提高兩倍。

另外,單日最高氣溫高於35度C以上,或者單日最低氣溫低於16度C以下時,缺血性中風與出血性中風發生的機率,也分別都會增加逾兩倍。易感群如長者、慢性病患、獨居、居家保溫與通風不良者須特別留意氣溫變化,預防發病。

更多風傳媒獨家新聞:

‧ 死亡率高達10%!男子遊非洲染瘧疾 今年移入病例數創19年來新高

曾接種麻疹疫苗仍中標!國內新增3例個案 病例數創6年同期新高(相關報導:美國「預防中風指南」近10年首度更新!掌握「FAST」口訣,即時判別與應對中風症狀更多文章

‧ 川普對等關稅下一步藥品?專家憂缺藥、價格上漲 籲健保署做好準備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天如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