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近期大動作制裁美國菁英學府,首當其衝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雖擁有約150億美元的校務基金,卻在聯邦政府凍結4億美元撥款後仍低聲下氣,憤怒的校友對此質疑:「有這麼多錢,為什麼不敢硬起來反抗?」
事實上,這些常春藤名校並非真有本事叫川普滾開。《經濟學人》10日指出,儘管校務帳面風光,但實際上難以靈活動用,再加上市場現在動盪不安,並非是出售變現或借貸的好時機;就算研究補助未被聯邦政府全面切斷,各校的會計師應該也會徹夜難眠。
聯邦撥款佔比高
《經濟學人》指出,聯邦撥款的研究經費分別佔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大學收入的11%、15%和18%;一旦政府收回補助,對任何一所大學來說都是巨大的打擊。而哥倫比亞大學則有20%的研究經費仰賴聯邦政府,尤為脆弱。

即使仍持續撥款,聯邦政府也正大幅收緊使用規定。掌管醫學研究經費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2月宣布,將補助款中可用於行政支出的比例上限從26%下修到15%。儘管聯邦法院已經在4月4日暫時撤銷了這個規定,但川普政府表示將繼續上訴,未來各大學恐怕還是得自掏腰包維持實驗室的運作。
校務基金難變現
外界普遍誤以為大學可以隨時動用手握的數十億美元基金,實際上,多數基金皆有指定用途,例如支付某教授薪水或用於特定的研究,這些契約通常也會明定禁止挪作他用。更重要的是,這些基金的收入就是用來維持學校的日常運作,一旦動用本金,未來收入也會減少。川普讓美國學術界開始「逃亡」?憂法西斯獨裁陰影籠罩,常春藤教授接連「遠走多倫多」更多文章
更麻煩的是,許多大學的校務基金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通常會大量投資於流動性差的資產,像是私募股權、不動產與創投,這對於計畫經營幾百年的學府來說合情合理,但當突然出現預算缺口時,卻使得資產變賣更加困難。使外,在當前市場劇烈動盪的情況下,若急於拋售資產,不只難以脫手,還可能面臨重大虧損。
募款受阻
過去18個月的校園抗議浪潮更嚴重影響了募款氛圍,不少捐贈者因此縮手,《經濟學人》指出,這導致各大學目前只好尋求借款以度過難關。由於教育機構發行的債券通常免徵聯邦稅,因此能以相對低的利率籌資。今年第一季,美國高等教育機構共發行近120億美元的免稅債券,創下歷史新高。儘管哈佛大學擁有520億美元的校務基金,但它今年仍已發行4.34億美元的免稅債券,日前又緊急發行7.5億美元的應稅債券,以應對川普政府的施壓。不過哈佛今年首次的債券發售結果並不如預期,顯示投資者對大學的財務狀況信心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