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黎世出版的《金融經濟報》以「川普貿易戰的贏家」為題,刊發由歐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格羅斯(Daniel Gros)撰寫的客席評論指出,美中之間的貿易戰會讓雙方經濟都受損,但是,改變方向的貿易鏈,卻會讓一些其他國家受益。
「中美相爭的大幕已經拉開,這會引發許多重大、不可預測的地緣政治後果。然而,對於世界其他國家而言,這並不一定是壞消息。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諺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還是有那麼幾分道理的。」
「隨著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在美國市場上,歐洲企業相對就能獲得對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而在中國市場上,歐洲企業也會獲得對美國企業的優勢。中美貿易的很大一部分有可能被轉移到歐洲、日本、其他亞洲國家與中國的貿易中。歐洲的獲益將尤其顯著,因為歐盟將繼續是美國以及中國的最大外貿夥伴,而且歐洲企業往往是美國企業的最強勁對手。」
文章還認為,除了中美兩國,剩餘的其他所有經濟體可能都會是這場貿易戰的獲益者。「美中兩國很快就能體驗到貿易戰的嚴重後果:消費者以及企業都需要為進口產品付更多的錢。其中,美國蒙受的損失可能更大一些,因為中國進口的美國商品中有更高的農產品比重,而這很容易找到替代國。比如,中國可以從巴西進口大豆,支付的價錢卻也沒有高多少。而且,相比美國的關稅,中國的反制措施相對溫和,北京也不太可能對美國商品征收25%的關稅。」
「總而言之,中美貿易戰會讓中國蒙受一定的損失,但是相比美國自己承受的損失,中國的損失要小得多。與此同時,全球其他國家則有足夠的理由期盼中美貿易爭端天長地久。」
英國獅吼之時─東印度公司對中國的借鑑意義
瑞士《新蘇黎世報》的評論,則將當前中國在全球的經濟擴張與歷史上的不列顛殖民帝國進行了對比。文章以「英國獅吼之時──東印度公司對中國的借鑑意義」為題寫道:
「當年東印度公司的老總們顯然無法與如今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常委們進行直接對比。但是,中國卻可以從英國當年的海外行為中吸取一些重要的教訓。而現在,中國在非洲、東南亞等地,似乎已經陷入了一些泥淖。」
「仿佛有一種不受控制的力量,它將維護經濟利益的動機變成不得以而為之的地緣政治行動,而且遲早會轉變成軍事干預行為。小一點的國家顯然沒有這種能力。只有大國、帝國,才有能力執行這種大規模的干預行動。當年的法國、丹麥、荷蘭也經營自己的東印度公司,但是卻幾乎沒能踏出印度一步。」
文章接著指出,帝國擴張到極致,往往就是崩潰的開端,東印度公司最終也不得不把殖民地的掌控權交給了女王陛下政府。「中國這些年才剛剛開始在東南亞和非洲擴張,但是在當今快節奏的時代,北京急匆匆的擴張腳步已經遇到了第一批麻煩。從巴基斯坦到馬來西亞,中國已經遇到了一系列挫折,在非洲的一些角落,對中國人行徑的不滿行徑也有所體現。」
作者認為,中國實際上只是一個「泥足巨人」,短期內還無力真正控制印度洋等重要貿易通道上的關鍵地點。「現在,除了美國,誰都無法真正確保麻六甲海峽、荷穆茲海峽、亞丁灣的暢通。這點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都不會改變。而且,海上實力不僅僅要看硬體裝備,行動組織能力也非常重要。後者需要許多年的海洋經驗。」
在文章的末尾,作者還提到了一個有趣的細節:「1858年,東印度公司將權力移交給英國王室及政府時,在遙遠的英格蘭,一支『漁獵船隊』滿載著未婚女子起航,她們渴望富有魅力的未婚英國男子。當時,維多利亞女王以及教會都支持這樣的航行,從而能夠結束英國殖民者尋找當地女子『作伴』這一飽受譴責的行為。然而,英國女性的到來,也引起了種族主義、社會隔離的問題。這最終導致了大英帝國失去了印度。而如今,在非洲、巴基斯坦等地,中國人與當地人之間也不斷發生暴力衝突。」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