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德形容,網路大數據分析,就像是把海平面以下的冰山輪廓釐清一樣,「Data Drive」其實是一系列產品總稱,包括「Car Insight」、「購車熟路指標」(PMI、簡稱「七分熟」)與「Cookie-based targeting」(透過小型文字檔案的追蹤技術)。
其中,最關鍵的部分,就是「七分熟」技術。
李浩德說,8年前他服務於房仲業時,當時該房仲業的網路單位每年投資上億元,了解一般民眾的網路看屋行為,從最早的訪客、搜尋、點擊、儲存、比較,到後端的留言、帶看、預約、議價、成交,如果沒有針對訪客的瀏覽行為進行大數據分析,網路廣告帶動實際成交的「轉換成功率」只有不到1%,遠低於實體店面的12%,相對之下,如果導入大數據分析,深入了解潛在購屋者的購屋偏好,「轉換成功率」將可大幅提高至4-5%。
李浩德表示,8年前業界的大數據分析運算能力遠不及今日,他創辦實義分析以後,同時還導入了「心理層次」的模型,大幅提高預測的精準度,也讓他對於「七分熟」技術運用到購車行為分析充滿信心。
從網路瀏覽行為了解購車者偏好 成交率自然提高
李浩德形容,「Car Insight」可以說是透視車市的車頭燈,透過每日即時訊息的更新,讓汽車業可以即時掌握市場脈動,並且從U-Car與《風傳媒》網路平台每月1000萬名不重複訪客的瀏覽行為,了解潛在購買者的偏好。「車商如果能在買家上門以前,事先了解其購車偏好,成交率自然會大幅提高。」
「以U-Car為例,真正有購車需求的潛在買家,在網站存活期間大約是2個月,通常,經過密集搜尋相關資訊,潛在買家的網路瀏覽行為會在2個月後消失,這些潛在買家如果在每天瀏覽過程中所比較的車款當中,一直出現同一品牌,就代表其品牌忠誠度較高,同樣地,透過大數據分析,買家的其他偏好,例如價位區間等,也會顯現出來。」
李浩德表示,潛在買家在網路上搜尋一段時間後,對車款、價位、性能的網路瀏覽行為會逐漸「收斂」,這些潛在買家就落進了「七分熟」的觀察名單,也就是「Data Drive」對他們購車偏好的掌握已經達到7分熟的程度,包括心儀品牌、購車預算落點,乃至於偏好排序都可以清楚掌握,屆時,取得大數據分析的車商,就可以事先了解買家的購車主要考量(例如安全性),投其所好說服客戶。
購車需求七面向 可讓車商清楚掌握潛在購車者需求
「汽車對於人類來說,有多重用途,它可以提供速度感、貨物裝載功能之外,同時也是照顧家人的延伸,還是家庭到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間」,實義科技數據分析師吳沛燊表示,「七分熟」技術是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分析潛在購車者的網路瀏覽行為。
吳沛燊表示,每個人的購車考量不同,「七分熟」也將購車需求切割為7個面向,包括空間、家人朋友、舒適、個人特質展現、停車、節能、速度等等,「一般來說,潛在購車者在購車網瀏覽2個月後消失不見,可能代表他對購車失去興趣,但更有可能的,是他跑去逛實體車商,一般而言,買家這段期間如果連續5天點閱特定車款,代表其需求逐漸收斂,車商如果能在該用戶在網路上「消失」以前提前鎖定該客戶,就能提高實體店面成交率。」
吳沛燊表示,U-Car除了提供車市每日即時資訊之外,還有汽車論壇,潛在購車者在論壇上所點閱的文章,基本上反映出其購車需求,舉例來說,某位用戶連續2天點閱「歐規與美規車的油耗」,即反映出購車偏好,搭配其價位區間的分析,就可以讓車商清楚掌握其購車需求。
除了「七分熟」以外,Data Drive同時還提供「Cookie-based targeting」(透過小型文字檔案的追蹤技術),李浩德表示,掉入「七分熟」模型的客戶,基本上就是需求逐漸「收斂」的客戶,但是對於購車偏好相對不明「2-6分熟」客戶,車商還是可以提早佈局,利用小型文字檔案的追蹤技術,逐漸將他們納入潛在客戶口袋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