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11月11日將迎來「重新獨立」100周年,波蘭臺北辦事處特別推出「波蘭歷史特展」。這個位於歐洲中心的國家,擁有豐厚歷史資產,卻屢次遭鄰國瓜分、欺凌,代表梅西亞表示,希望讓台灣人認識到「波蘭建國無可摧折的精神」,以及面臨艱苦環境,仍熱愛自由的文化。
波蘭「消失」123年 一戰後重新獨立
翻開波蘭歷史,鄰國侵略是波蘭人的痛。波蘭從10世紀皮雅斯特王朝(Piastowie)統治開始,形成文化傳統,1569年,波蘭王國與關係友好、時常聯姻的立陶宛大公國共組波蘭立陶宛聯邦,以當時歐洲少有的宗教自由、君主立憲融合聯邦制著稱,1791年還立下歐洲首部成文的國家憲法「五三憲法」。
不過好景不常,在普魯士(德國)、奧地利帝國、與俄羅斯帝國3度瓜分之下、波蘭立陶宛聯邦於1795年滅亡,此後的123年,儘管波蘭曾出現華沙公國、波蘭會議王國等國家,卻都受法國、普魯士(德國)、奧國、俄國支配,直到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終結,歐洲舊帝國紛紛解體,波蘭才在畢蘇斯基(Józef Piłsudski)元帥宣布重新獨立之後,成立第二共和國。
波蘭、台灣共通點:旁有強大鄰國、共享自由民主價值
波蘭「重新獨立」後,國勢並未一帆風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波蘭再遭納粹德國與蘇聯聯手瓜分,二戰期間,600萬波蘭人不幸喪命,納粹德國甚至在波蘭南部建立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估計在當地屠殺110萬猶太人。
二戰終結後,波蘭在蘇聯的影響之下,建立奉行共產主義的波蘭人民共和國。直到1989年,東歐民主化浪潮興起,波蘭終於脫離共產鐵幕,成立波蘭第三共和國。波蘭臺北辦事處代表梅西亞(Maciej Gaca)指出,波蘭與台灣處境相似,附近都有強大的鄰國,地理位置難以改變,也都在1980年代晚期走向民主化的道路,共享自由民主的價值。
波蘭因應蘇聯解體後的區域情勢變化,先在1999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再於2004年加入歐洲聯盟(EU)。梅西亞表示,儘管波蘭目前視周遭的國家為潛在的夥伴,然而俄羅斯2008年出兵喬治亞、2014年併吞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等事件,都讓波蘭認清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波蘭在台辦歷史特展 紀念獨立女性、拯救猶太人事蹟
今年11月11日是波蘭重新獨立100周年,波蘭臺北辦事處精心策劃一系列活動,介紹波蘭歷史與文化。梅西亞預告,11月5日至9日,波蘭臺北辦事處將在政治大學舉辦「波蘭週」活動,進行為期一週的講座活動,梅西亞代表將親赴現場講解波蘭史。輔仁大學也將於11月9日至21日,舉行「波蘭歷史特展」,以「獨立女性」與「烏姆家族:拯救猶太人的波蘭家庭」兩大主題,介紹波蘭民眾爭取獨立、維護女權與人性尊嚴的珍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