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FMag所排比的是國家經濟財富的累積存量(stock)態勢,顯示一個國家社會及其「每一人均的經濟實力基礎」,這與一般國家經濟成長率排比係以投資、貿易、所得、消費的財務流量(flow),所顯示一個國家社會及其「每一人均的經濟活力與動能」,是不相同的,用購買力平價(PPP)的平減,對於財富存量與所得流量之衡量效應,是有本質上之大不同的,對流量衡量之影響差距較大,而存量則小;加以2008年以來,全球普遍化處於通縮,致使2009-2013年五年間,國際財富存量的名目、實質計算之間的差異性,更為微小,幾乎可予忽略。
晉身年均增率最高的世界級地位
然則,此次GFMag排名單所顯露出的,有幾個重要經濟訊息,非常值得正視。
第一是,區域及地緣性經濟之間存在差異。就五年成長情勢看,亞洲、中東地區,因為經濟成長、金融交易收入,以及資源所得較高,使年均增率超過了2.5%,歐洲地區則因為歐債危機因素,而僅得年率2%以下之成長;整體而言,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比起先進社會的成長性都來得高。臺灣在2009-2013年的年均財富成長率超過2.8%,是全世界成長最快速國家,應值得國人對馬政府予以大喝采。
第二是,日本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政策,確已發揮實質正向效益,使日本人均財富年增率,提高到2.4%以上,確實值得我國正視與必要借鏡。
第三是,各地區國家的人均財富存量及年均財富成長率之不同,與其國民儲存財富工具手段與方式之策略抉擇,大有關聯:臺灣國民的財富儲存,傾向於以不動產資產為主,與美國人之傾向於股票證券資產、日本人之購置保險基金與債券投資大有不同,前者受到世界金融海嘯衝擊較小,而後二者則顯然要大得很多。
何來「到處貧窮弱勢」反差現象?
今天民粹對「臺灣是先進富有國家」的質疑,所持理由都侷限於技術作業性層次的關注,譬如PPP平減的參數多寡良否之爭,或強言於實質與名目計算的差異大小之辨,凡此等等,都無足以真正改變「臺灣已是富有國家」的事實情境。
也就是說,臺灣之在世界富有國家列名之逐年躍前高升,根本不容民粹置疑。
然而,在現實上,就在這種外向評比越來越入佳境的同時,卻見到了國內社會「感覺越來越壞」「民怨漫天」「社會民粹詖詬疵詆詈罵越來越兇」的反差現象。
這種驚世的奇特現象,可能是出於兩個重要的背後底蘊變數所造成:
首先是,社會的質變,尤其是社會價值觀與治國意識形態的重大質變;其次則是,民主政治在臺灣正遭到舉世鮮有的扭曲:「多數不能為王,少數必定可否決」、「掌政是原罪,造反最有理」,這種顛倒是非曲直竟然成為臺灣社會的主流意識,這真是其奈天下真理真道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