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典蓉專欄:可惜了!李登輝這趟日本之旅

2015-08-01 08:48

? 人氣

前總統李登輝在日本發表演說,用「台灣的典範轉移」作為講題。(美聯社)

前總統李登輝在日本發表演說,用「台灣的典範轉移」作為講題。(美聯社)

除了李登輝外,大概很少有那個政治人物,敢用「台灣的典範轉移」作為講題,一般來說,知道孔恩(提出典範轉移理論者)的政治人物已經不多,同時又能江河大海般的拿來評價台灣的政治變遷,就更是寥寥可數了。然而,即使是李登輝,都難以道盡這場典範轉移的複雜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李登輝卸任總統後,他的獨派立場已經無可置疑,異於其他政治人物的是,李登輝總能提出他的哲學觀,在日本的這場演說,可能是說得最清楚的一次。對李登輝而言,台灣與中國的差異,不只在於時空的分隔而形成的分離,而在於進步或演進的可能性與否。

李登輝顯然是相信進步的(即使每個人對進步的內涵不同)的,對他而言,「中國的5000年歷史,都是在一定空間和時間之中,一個朝代與一個朝代的連結體,就算是新朝代,也只是上一代歷史的延長而已。」中國歷代皇帝很少為政治改革而努力,中國史是靜態的,時間的流逝不代表事態有所演進發展,李登輝將這樣的情境視為是亞洲價值。

而台灣能脫離這樣的淪迴惡運,李登輝強調他提出「脫古改新」,切斷過去「託古改制」餘毒的亞洲價值,擺脫「一個中國」、「中國法統」約束,開拓台灣成為具有主體性的民主國家。

李登輝強調,中華民國與中國一樣,都是中國5千年歷史的延伸,都是進步與退步不斷重複的政體。然而,台灣之所以能脫離不斷淪迴的惡運,中華民國並非完全無關,就如吳乃德在《百年追求》一書中指出的,台灣第一波民主運動發生於日本殖民統治之下,第二波民主運動則是1949年後以外省籍自由知識分子為中心,透過《自由中國》雜誌,對蔣介石的權威提出挑戰。

正如吳乃德所說,運動中的外省籍知識分子,是中國近代歷史的延續,自由主義在中國失敗之後,他們試圖在新領域做最後的嘗試。行動最後雖然失敗,他們的言論卻成為我們政治社區的道德資產。事實上,做為自由中國重要參與者的傅正不但是這樣的道德資產,他最後更成為民進黨的重要催生者。

傅正過世20年後,民進黨首任祕書長黃爾璇如此回顧,「傅正的貢獻在於將台灣第一次組黨失敗的經驗傳承下來,並指導當時的黨外如何建立一個有力的反對黨。」

甚至連被視為老法統的費希平,當年都是最積極推動民進黨組黨者。

這些曾致力於「自由中國」的政治運動者,對台灣民主的貢獻遠大於只是象徵,然而,他們在李登輝的典範轉移圖像中卻消失了。

當然,屬於中國的、中華的文化,在這個典範轉移藍圖中,顯然更無立足之地,在急於建立台灣主體性的過程中,刻意的壓抑中華文化可以理解,然而,台灣如果有已經典範轉移的自信,中華傳統文化是否和民主、甚或和台灣建立主體性格格不入,則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作為曾被日本殖民國高級知識分子的李登輝,幾乎是毫無距離的認同日本,他在演說中回顧指出,二次大戰後台灣交還中國,「當時台灣的處境是,從強調『天下為公』的『大日本帝國』,突然轉變為標榜『天下為黨』的國民黨『中華民國』」

可惜的是,正是面臨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知識分子的挑戰對抗,刺激了像沙特等這樣的法國知識分子,投入對法國的改造,使法國成為更民主包容的國家;相對的,李登輝對日本的無條件認同,在碰到釣魚台主權爭議時,不但有違他追求台灣主權獨立的理想,更失去了刺激日本反省,讓日本成為更民主國家的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典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