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八○%用戶的八○%需求:《小米生態鏈》選摘(2)

2018-11-18 05:10

? 人氣

消費者的需求的確是多樣化、個性化的,是分散的,對於人性的把握似乎非常難。曾經有一個兄弟來問德哥,說透過用戶調查發現了幾百個的用戶痛點,不知道怎麼做選擇。德哥說,其實很簡單,當你用「八○%用戶的八○%需求」這條標準去篩選時,你會發現幾百個痛點中能夠留下來的就只有少數幾個了,一切就變得簡單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舉個例子,我們在定義華米的第一代手環時,有人希望待機時間久、有人追求外觀時尚、有人希望螢幕亮、有人希望具備鬧鐘功能、有人希望滿足個人化需求⋯⋯,需求數不勝數。但當我們運用八○%─八○%原則的時候,其實剛需就陡然降為三個:計步、監測睡眠、鬧鐘功能。所以在這樣的指導原則下,提高了我們對產品定義的效率,後續的研發工作也有了明確的目標。

20180914-小米之家台北信義威秀店,小米手環。(顏麟宇攝)
「我們在定義華米的第一代手環時,有人希望待機時間久、有人追求外觀時尚、有人希望螢幕亮、有人希望具備鬧鐘功能、有人希望滿足個人化需求⋯⋯,需求數不勝數。但當我們運用八○%─八○%原則的時候,其實剛需就陡然降為三個⋯⋯」(資料照,顏麟宇攝)

在功能這個層面上,我們秉持的是寧減勿加。功能的增加,要考慮兩點:第一,它是否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硬體每增加一個功能,都會直接反應在成本上,做大眾市場,就不能讓大眾為小眾的需求去買單;第二,即便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比如只在軟體上增加了功能,我們也要考慮這會不會讓用戶的體驗變得更複雜。如果不是剛需,又讓用戶感到複雜,我們絕不會增加這項功能。

繞開核心功能等於放棄大眾市場

所謂「很特別」的功能往往不是「八○%用戶的八○%需求」。當創業公司繞開核心功能,去專注於那些有噱頭的功能時,從某種意義上也就放棄了大眾市場的紅利。

二○一二年,楊華的團隊著力打造一款「菜煲」,這款菜煲以做菜為主,做飯為輔。這聽起來很酷,畢竟市面上電子鍋很常見,但幾乎沒人見過「電菜煲」。楊華團隊軟硬體的開發能力都很強,早年曾為蘋果公司做過很多款home kit(智慧家居平臺)產品。

這樣一群人去做一款「菜煲」,無疑是一個聽起來就很特別的事。實際上,他們做得也還不錯:菜煲設計非常精緻,群眾募資的一千台很快售罄。他們開發了可以提供食譜的App,至今仍有用戶在上傳食譜。他們在那時候就研發了溫度曲線,對溫度變化進行即時顯示,他們甚至設計了人體感應功能,每當有人靠近時,菜煲就可以自動啟動螢幕,播放廣告。可以說,他們為自己未來商業模式的拓展奠定了基礎,創造了很多可能性。

但是,當時「菜煲」這樣的定義依然有它的尷尬之處。主要在於:你其實是把大眾產品小眾化了,在屬性上把定義狹窄化了。這樣的定義最大的問題是不符合大眾認知,所以就會存在教育市場的成本,也因此不具備大規模生產的基礎。規模生產對做硬體來講非常重要,有了規模才能夠真正降低成本,維繫供應鏈,產生現金流,讓團隊能夠繼續研發和迭代產品。

還有一點,未來智慧硬體商業模式延展的可能性,也與有多少硬體鋪到市場中密切相關。數量越多,商業延展可能性越大。硬體是智慧的觸點,只有它鋪設的範圍夠廣,與用戶的接觸夠近,智慧才具備發展的可能性。

回首二○一三年,當時我們接觸純米團隊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是否要放棄「菜煲」這樣的小眾產品,聚焦八○%使用者的八○%需求,做出一款煮飯功能非常好的電子鍋。

非常幸運,在那個時間點,我們的理念得到了純米老大楊華的認可,雙方達成共識。於是才有了米家電子鍋這樣口碑與銷量的佳作。

所以,在大眾市場之中,不要迴避核心需求。要堅定不移地解決八○%用戶的八○%需求。

《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立體書封。(商周出版)
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立體書封。(商周出版)

*作者洪華為穀倉學院院長、北京青禾穀倉科技有限公司CEO;作者董軍歷任《中國經營報》主筆、採訪部主任、3C事業部主任,專注於TMT行業報導20年。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