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14日報導,來自挪威奧斯陸(Oslo)24歲的攝影記者萊赫(Klaudia Lech)在研究中國女權問題時,發現中國社會和官方媒體廣泛使用「剩女」( leftover women)來稱呼過了27歲卻還未婚的女性,即使像上海這種已經高度國際化的都市,傳統婚姻的價值觀仍不停壓迫這這些女性。
Leftover Women | Klaudia Lech http://t.co/bfmMRoiAbo @klaudialech #China pic.twitter.com/FmHmOuljNA
— Jørgen Mortensen (@iorgenmortensen) 2015 8月 17日
女性不該只是數字
萊赫對於這類頻繁的新聞報導感到困惑,尤其是這些報導沒有人性化呈現數字背後所代表意義,關於這些女人是誰?以及她們如何經歷單身生活。
萊赫說:「這不是新聞報導,也沒有關注人。」「這只是統計資料。我覺得「剩女」這個詞是令人反感的,我無法理解女性怎麼會被稱為剩女,而且還去接受這一稱呼。」
於是萊赫透過中國交友網站找到了幾位事業成功的單身女性,她們同意讓萊赫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因此萊赫花了數個月的時間和這幾位女性一起生活,並完成了下面的故事。
北京和上海有成千上萬的剩女,雖然有許多單身女性開始抵制這樣的稱呼,但中國老一代的傳統觀念「早點結婚,不然就會變成沒人要的商品」仍舊非常流行,而陳昕(Chen Xin,音譯)就是所謂的剩女。
單身女多於單身男
根據中國官方新聞的報導,全中國30歲以下的單身男性人數比女性多了2000萬人,但多數都在農村工作,收入很少。由於傳統上丈夫要比妻子賺得多,像陳昕一樣擁有高收入的女性,必須為了城市裡少數符合條件的單身漢而競爭。
陳昕說:「到了這個年紀,似乎沒有任何男人是留給自己的。」「尋找另一半的過程太累了,這城市如此大,但每當你去到任何派對,總是充滿著漂亮的女人,真的非常競爭。」她也對萊赫說:「她在她的鄰居面前很沒面子,如果她不快點結婚的話。我的父母和我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
萊赫發現,當自己跟著陳昕回老家時,她母親一開始非常生氣,她擔心女兒會給她和街坊鄰居丟臉,「因為這樣全世界都會知道她還沒結婚」,「即便她是一個成功的女性,但回到老家,在母親眼裡,她什麼都不是,只是個單身女人。」
另一位故事主角是上海電視台主持人朱池( 音譯Zhu Chi)今年34歲,她說:「為什麼我們要和一個成就比自己還低的人在一起。」
尋找生活伴侶?還是商業交易?
29歲的朱美婷(音譯Zhu Meiting)是一位英語老師,在北京教書,她說她經常對她的家人們說謊,告訴他們她正在和某人約會,這樣她的家人就不會一直幫她安排相親了。
傳統上,中國的父母都會在兒女的婚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在婚姻市場上幫孩子們尋找可能對象。每到週末,從上海郊區來的父母會聚集在人民公園,張貼他們單身子女的簡短廣告,例如,「廚藝好,喜歡讀書,年齡29歲。」這些廣告缺少內涵也沒有任何感性的東西,與其說是尋找生活伴侶,還不如說是商業交易。
魏莎賓娜(音譯Sabrina Wei,),一位36歲的企業家,她對萊赫說,她只和外國男人約會,因為他們不會因為她的年紀來評斷她這個人。
萊赫說:「這些女人她們和朋友一起吃飯、做瑜伽,她們甚至出國旅行,她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她們並不非得需要嫁人。」出乎萊赫意料的是,這些和萊赫聊天的單身女性們說,她們並不介意被稱呼為剩女,她們主要的壓力來源是來自父母跟其他家人。
萊赫的報導也獲得中國《Lens》雜誌提供的資金,將持繼續記錄這些中國單身女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