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臺灣經濟六大敗象 斷腳小英對不起台灣

2018-11-28 07:10

? 人氣

臺灣經濟社會窮老困頓的六大敗象

會讓臺灣經濟社會變得窮老困頓,制度經濟學家的要因剖析認為:六大關鍵變數的淪喪,是肇致臺灣全面經濟敗象的最核心驅使力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第一大敗象是,在蔡英文政權治理之下的臺灣經濟社會,早已成為「沒有願景」「沒有前瞻寄望」的國家社會。打從坐天掌政的第一天開始,蔡英文就不斷撕裂歷史傷痕及分化族群裂罅,並激化社群對立對抗及「政府」與百姓人民對立對抗,同時激化國際關係的敵視仇視對壘,尤其是對未來前瞻發展,嚴重欠缺可信賴的國家願景共識,當然無法凝聚民心民氣,無法全民協力團結,平白讓整個經濟社會爆裂嚴重的「國體癱瘓危機」與「國力渙散危機」。

總體經濟動能喪失

第二大敗象是,在總體經濟構面上已然漸進顯露「經濟動能喪失」併發症現象;國民生產毛額滯緩,民生物價升漲情勢暗潮洶湧,事涉經濟成長動能關鍵的投資情勢越趨淡薄,外資近乎滯退即不再進來,甚至出現波段型式的批次流出,本地資本祇見外流卻不見回流,甚至既有投資猛減碼,特別令人憂心。國民內需動能,最受年金改革傷害而致消費者購買力的緊縮或轉趨保守而退降,其結果是肇致臺灣整體國民內需市場嚴重縮水。

第三大敗象是,知識經濟時代攸關國家社會興頹旺衰的人力資本(national human capital)組合出現嚴重低級化(trade down)傾向,也就是越是專精專業高級人力資本(菁英人才)越是爆發外流漸增(increasingly increased human capital outflow)現象,而猶能漸增流入臺灣或留駐臺灣的都是非技能不專業的低階次體力工及操作工人力資本(平庸或平庸以下人才),這種與1960年代初到1990年代中期的臺灣人才進出口流動趨勢,根本全盤翻轉發展的「人力資本結構倒掛」惡劣化現象,尤其會讓整個臺灣社會進步的未來性,勢必然淪落到越來越趨黯淡失色無光的前所未有險境。

圖 6:蔡英文總統經濟表現的民意反應。(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2018年5月蔡英文總統經濟表現的民意反應。(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產業經濟在臺灣社會無法永續發展

第四大敗象是,實物資本外流或對外超額溢出現象,在20年惡劣化過程中,越是晚近越是顯見嚴重苛厲不堪。1980年代中期後直到2000年李扁鎖國政策前,臺灣實物資本,包括生產性資本及廠場硬體資本之流出,基本上是映現臺灣擴大深化海外市場攻勢性直接投資的「經濟臂膀向外延伸」善性發展,但2000年後,以致最近兩年半的實物資本外流,則是產業經濟部門廠商在臺灣「無法增資擴展」「無法創新投資生產」「既有生產性投資營運無法繼續存續」所造成,是一種被迫被逼必須出走以謀永續生存的「被出走」狀況,絕然是投資營運環境嚴重劣化所造成的。當然對臺灣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是極不樂觀的社會重型病症。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