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熱愛文學、哲學,甚至曾考慮以文學創作為職志,他一面抗癌,一面用詩意又文學的筆觸寫下遺作《當呼吸化為空氣》。此書售出全球三十七國版權,也是《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排行榜當年最暢銷的著作之一。做為繁體中文版的編輯,我們在拿到書稿後,反覆思考的是,此書與《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之類的暢銷作品有什麼差異?該以什麼視角找出此書的獨特性介紹給台灣讀者?有哪些人適合為此書推薦?
是的,做為一個專業出版工作者,面對作者離世,許多時候我們的理性遠遠超過感性,如何把書編輯好、行銷做好、安排通路、送到最多讀者手中,永遠是第一考慮。但,這又何嘗不是作者對編輯的期盼呢?每一個作者定然期待,當肉身已渺,文字與作品能靈魂永存。
去年三月,和維菁碰面,我提議將她那篇寫獨居單身女子的文章,改寫成短篇故事,並找她喜歡的插畫家湯舒皮合作。她好興奮,「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啊!」一口氣列出喜歡的台灣插畫家、日本插畫家和美國插畫家,她在IG上追蹤她們好久了。我們繼續作夢,一起規畫可以邀請吉本芭娜娜和台灣插畫家合作,這樣能把台灣插畫家推向日本,然後想辦法邀請日本或美國的插畫家和她合作,創造機會將她的作品推出台灣。這本圖文書是《罐頭》,編輯過程中她已發現罹癌,卻安靜優雅,始終低調勇敢的,一面抗癌一面持續創作到生命最後一刻。
留下作品和永恆的黑暗對抗
《罐頭》中,維菁以自己的故事為藍本,描寫一位獨居而不擅烹飪的女作家,如何面對生活的無助片刻,裡面有幅動人的圖畫,插畫家湯舒皮細心繪出維菁描述的場景:在雨天,一杯溫暖的小七咖啡,給單身女子帶來片刻對抗冰冷世界的溫暖。
書中最後一頁,維菁寫下:「我還是一個人生活,但可能沒那麼害怕了,不管是怕這世界、怕自己真正的樣子,或者是怕一個人面對這世界的無力。」
誰不恐懼死亡呢?死亡代表永遠的消失與黑暗。但很棒的作家、真誠的作家,留下作品與永恆的黑暗對抗。謝謝他們。
*本文原刊新新聞第1656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