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太難了」
陳為廷說:「台灣的建議基本上派不上用場,因為是完全不一樣的運動態勢。」 在社會氛圍方面,台灣自從1987年解除戒嚴以來,「一直有衝撞佔領的傳統,台灣社會可能也比較習慣這樣的抗爭形式。」他進一步提出三個他認為港台最顯著的差異。
第一是「對手」,陳為廷分析:「台灣和中國有台灣海峽相隔,而且我們有相較香港獨立自主的政府,我們施壓的對象也很明確,就是國民黨政府。但香港的『對手』太深入香港社會。」
第二是「空間」,台灣佔領立法院,形成一個集體的、封閉的空間,「某種程度上形成『外面的人保護裡面的學生』這樣的感覺。」但香港的運動擴散到各個「佔領區」,甚至是和金鐘一海之隔的旺角。陳為廷認為,運動發生的空間也會影響進程,「相較於佔中,太陽花運動的決策中心是比較集中且確立的。」
第三是「與中國的連結」,陳為廷觀察,因為香港和中國有更頻繁的接觸、更緊密的連結,因此在面對中國人的態度上「有比我們更大的左派右派矛盾」。在佔中之前就已經存在雙非子女、水貨客等問題,而在佔中時,對中國該採取激進或溫和的路線選擇,也成為運動者內部的衝突點。
「比台灣更值得關注」
香港佔中在國際媒體上獲得的關注,遠大於台灣的太陽花運動。陳為廷認為,正是因為香港面對「最難纏的對手」,國際社會關注「香港這個運動有沒有可能撼動中共的體制"。
他直言:「但在台灣,不管你怎麼做,你就算退回了服貿協議,對中共的整體統治不會有什麼改變。」
「還有一年多思考」
太陽花運動、香港佔中的知名人物許多是20多歲的年輕學生,不免被問到未來生涯規劃。陳為廷告訴BBC中文網記者,離開學校後,他還是希望有機會能繼續唸書,但目前將重心放在選舉,「選完就去當兵,之後也可能出國唸書,各種都不排斥。」
至於其他的運動伙伴們的生涯規劃?陳為廷說,大多數人在運動當時就讀大學或研究所,有些人選擇學業告一段落先來輔選,有些人則是在碩士論文的最後階段,男性還需要服一年兵役。
「香港人不用當兵啦!」陳為廷笑著說,「所以我們還有一年多可以思考未來怎麼走。」
撰稿:劉子維 BBC中文網記者 發自香港
責編:蕭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