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年輕世代組「青年民主回防陣線」 五問黨魁參選者

2018-12-19 17:05

? 人氣

民進黨內年輕世代日前組成「青年民主回防陣線」,成員包括台北市吳沛憶(見圖)、新北市戴瑋姍、基隆市張之豪、台中市黃守達等4位新科準議員。(資料照,陳明仁攝)

民進黨內年輕世代日前組成「青年民主回防陣線」,成員包括台北市吳沛憶(見圖)、新北市戴瑋姍、基隆市張之豪、台中市黃守達等4位新科準議員。(資料照,陳明仁攝)

民進黨在九合一大選中慘敗,包含台北市吳沛憶、新北市戴瑋姍、基隆市張之豪、台中市黃守達等4位新科準議員在內的多位黨內年輕世代,日前組成「青年民主回防陣線」,並向準備競選黨主席者提出五問:要如何堅持改革?拼經濟果實如何讓人民有感?如何抵抗民粹浪潮,守住憲政體制中的普世價值?民進黨該如何破除藍綠惡鬥污名,推動跨黨派合作?如何爭取青年支持與再造青年組織?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陣線成員除4位新科準議員,還涵蓋在民進黨黨務系統、立法部門、行政系統的多位年輕世代幕僚,召集人由在新系立委吳思瑤辦公室任職的許家睿擔任,目前已有近80人參加。

發起聲明說:「2018年九合一地方選舉民進黨大敗,我們擔心國際社會將民進黨的失敗,解讀為台灣人民選擇向中國傾斜;我們憂心國際上共享民主、自由價值的盟友與我們漸行漸遠,讓威權主義再次襲捲而來。我們憂心民進黨因為潰敗,無力再為守護台灣民主而奮鬥;我們更關心民進黨如何面對下一次選舉,如何重新取得台灣社會的信賴,讓進步的價值能繼續實踐。」

聲明也直言:「過去許多民主前輩犧牲奉獻,最終引領我們推翻一黨威權統治,迎接民主時代的來臨。然而,台灣歷經三次政黨輪替,民主自由的概念,早已走進人民的心中。我們必須承認,民主轉型的解放政治議程設定,已逐漸失去號召力,人民更在意的是經濟與民生議題。」「現在,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讓民進黨從解放政治轉型,走向生活政治,走進每一個人的生活中。」

「青年民主回防陣線」聲明

我們是「青年民主回防陣線」(青回陣),一群來自行政、立法及民進黨內基層的青年政治幕僚。

2018年九合一地方選舉民進黨大敗,我們擔心國際社會將民進黨的失敗,解讀為台灣人民選擇向中國傾斜;我們憂心國際上共享民主、自由價值的盟友與我們漸行漸遠,讓威權主義再次襲捲而來。

我們憂心民進黨因為潰敗,無力再為守護台灣民主而奮鬥;我們更關心民進黨如何面對下一次選舉,如何重新取得台灣社會的信賴,讓進步的價值能繼續實踐。

過去許多民主前輩犧牲奉獻,最終引領我們推翻一黨威權統治,迎接民主時代的來臨。然而,台灣歷經三次政黨輪替,民主自由的概念,早已走進人民的心中。我們必須承認,民主轉型的解放政治議程設定,已逐漸失去號召力,人民更在意的是經濟與民生議題。

現在,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讓民進黨從解放政治轉型,走向生活政治,走進每一個人的生活中。

回首來時路,民進黨無法拋開追求解放政治的歷史,因為有這段奮鬥的進程,才讓我們擁有民主自由的生活,但解放政治需要轉型,改革也需要擴大群眾支持基礎,所以我們要走入民間每一個角落,與基層人民進行更深入的對話和連結。

生活即政治,政治無時無刻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而非可以將之割裂、分離、擱置。社會中所有一切,都與政治有關,無論是國家定位、就業、稅收、教育與藝術文化,都是政治問題,也是生活樣態的選擇問題。

因此政黨的存在與競爭,代表的即是生活樣態的選擇,但政黨競爭已被污名化為藍綠惡鬥,我們必須深自檢討。政黨的競合關係是民主國家的常態,我們要重新賦予政黨政治更良性的意義,民進黨必須團結所有進步價值的力量,共同爭取國家最大利益,拋開立場與意識形態的不同,讓國家整體往前進。

向未來的民進黨主席提問:

一、我們要如何繼續堅持改革?

2016年,民進黨推出「改革」議題,造成旋風式的勝利,但也因為改革不夠周全,而導致此次地方大選的潰敗,從過去3年的經驗來看,改革的過程,勢必直接或間接,剝奪利害關係群體的既有利益,不論是年改、勞基法修正、能源轉型、環境、婚姻平權等議題,都因不同群體之間對話不足,造成不同程度的撕裂。

改革,本身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過去許多社會問題,沒有被好好地解決,前人不願意做的原因,除了因為改革本身容易得罪人,更因為每個人對於改革的想像不一。前一段日子,我們看見在政策推行前後,總會有惡意的輿論攻擊,而其中又以斷章取義,似是而非的假訊息最讓人混淆,讓政府與人民的溝通出現問題。

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應當要找出社會最能接受的平衡點。

未來的民進黨政府如何讓這些假消息、偽資訊,能夠被迅速澄清,避免社會因為這些消息而撕裂、對立,這是改革能否持續的關鍵。

二、拚經濟的果實如何讓人民有感?

過去,我們曾批判國民黨執政時期的數據治國,但曾幾何時,我們也開始用華麗的數據,來說服民眾,試圖證明人民過得很好。可惜的是,縱然數字告訴我們:股市破萬點、GDP增加、農產出口穩定、觀光旅客增加,但人民並未具體感受到數據的意義。離開都會,多數民眾感受不到數據的增長,享受不到經濟成長的果實,漂亮數字反而讓生活的痛苦感受更加深刻。

我們必須遺憾地承認:漂亮的數字反而成為善治的幻象。

民進黨政府上台以來,除了要承受過去馬政府因為過度依賴中國,導致旅遊業與契作農業淪為中國統戰工具,所造成的不良經濟體質之外,更面臨傳統產業過渡到數位經濟轉型的挑戰,未來如何在新經濟時代讓產業成功轉型,讓更多創新動能得以發揮,並在勞動彈性和保障勞權之間取得平衡,是未來台灣必須面對的產業難題。

解決這些沉痾已久的問題並非一蹴可及,未來民進黨要讓民眾可以感受到階段性的經濟成果,一起找回對未來希望與期待。

三、如何抵抗民粹浪潮,守住憲政體制中的普世價值?

選舉與公投的結果是人民聲音的反映,我們理應尊重,然而讓我們感到擔憂的是,公投的結果顯示:民主與民粹僅有一線之隔,民主隨時都有倒退的危機。在民粹狂歡之下,台灣的民主體制可能被反民主的力量滲透,進而剝奪我們想要的生活。這是民進黨必須正視的問題。

選前,民進黨沒有充分讓民眾了解,黨對公投議題的看法,沒有向社會大眾闡述黨的理念價值,以及對人權的界限與態度。選後,民進黨亦沒有做好捍衛普世人權價值的準備,在許多議題上舉棋不定。

人民有權公投,民進黨有責任向人民報告黨的方向!

這次公投,因為民進黨模糊和閃避的立場,導致在投票結束後,民眾才知道原來核能並非台灣主要電力來源;民進黨亦沒有出面捍衛少數群體,告訴人民哪些是公投不能也不該剝奪的權利。此外,在選舉過後民眾才開始搜尋九二共識,甚至還有人認為,九二共識是「台灣與中國,一邊一國」的想像,這些後續效應說明,民進黨立場模糊所造成的不只是選票流失,更是黨的價值退縮。

未來,公投議題將會越來越多,我們要問未來的黨主席,民進黨將如何化被動為主動,並守護黨所重視的價值?

四、民進黨該如何破除藍綠惡鬥污名,推動跨黨派合作?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政黨競爭被簡化為藍綠惡鬥,放諸國際,除了一黨專政或共產國家外,政黨競爭是一種正向的存在,而良性的競爭,除了可以讓人民選擇不同政黨的價值立場與生活想像,也是國家進步的動力。

面對這次敗選,許多民眾都想知道民進黨如何看待新興的「白色力量」。

有關這個問題,我們認為未來民進黨首要思考的目標,應當是重新找回群眾的支持,再進一步談如何結合志同道合、擁有相同價值理念的政黨或陣營,讓主權與民主的聲量極大化。

我們期許這些力量能共同抵抗來自中國的壓力,守護我們的自由與生活,而非互相攻訐、消耗,反而讓中國政權的代理人不斷坐大,讓中國得以干涉台灣的民主自由。同時,我們也希望不同政黨或陣營之間進行良性競爭和合作,共同來探討台灣未來憲政體制的改造問題。

五、民進黨如何爭取青年支持與再造青年組織?

在這次選舉當中,我們可以看出民進黨的青年選票正逐漸流失,領導階層無法掌握青年議題的主導權與溝通方式,失去與青年世代對話的能力。民進黨政府所推出的政策與改革引起爭議,明顯離青年生活經驗越來越遠,造成政府與青年世代的脫節,年輕一代已不再寄希望於民進黨。

民進黨必須深刻檢討,調整青年組織與政策,建立青年人才的甄補制度,並嘗試理解年輕世代的想法,回應青年的需求。未來的黨主席如何透過網路媒介,與青年進行第一線的接觸與對話,提升民進黨對青年的吸引力?這將是民進黨轉型的關鍵。

除了發掘議題,更要深耕組織,未來的黨主席應思索如何在中央與地方黨組織上進行再造,擴大與青年世代的連結及人才流動,找回年輕的支持夥伴,一起為台灣的未來前進。

民主回防:從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

我們是「青年民主回防陣線」,我們邀請青壯年世代一起參與這民主回防的重要時刻,台灣的民主正面對中國的威權壓迫,以及內部的民粹侵蝕,為了確保台灣公民社會自主性,民進黨應該回過頭來積極思考,如何讓政治走入生活,並擴大群眾的支持基礎。確保在改革的同時,不與民意脫節,讓民眾繼續支持民主進步黨。

每個世代都應擔負起應盡的責任,一起參與民進黨改革與存續的路程,我們希望世代合作,一起讓政治和政黨更加平易近人,更加容易參與。如此,才能鞏固台灣的民主,讓我們自主和自由地,選擇現在以及未來想要的生活方式。

起草人:許家睿(召集人)、林佳樺、邱亦睿、陳勇順、黃泓翔、盧恩廣、謝子涵2018年12月16日於青島東路。

連署人:黃守達、張之豪、吳沛憶、戴瑋姍、李宗翰、洪宗楷、陳金溪、蔡政家、劉春美、顏子馮、簡維國、何孟樺、張慧慈、傅冠人、王泰捷、周從文、歐名凱、許介人、范綱皓、楊    力、林泰良、劉庭雯、鄭天睿、許家綺、鍾員郡、杜孟函、徐浩哲、蔡秉璁、徐慧娟、何思瑩、何承恩、林韋廷、連浚智、郭軒瑋、林靜宜、李筠平、游明諺、鄭式妘、洪立齊、陳信安、張鎧麟、翁慶寧、梁育慈、洪慧儒、王 濬、杜廸鴻、陳泳璋、陳佩琪、楊韻芳、李承恩、王郁雯、林子翔、劉育信、陳俊宇、吳宇文、呂姍珊、張勝涵、王珮馨、徐歆慧、普    麟、鍾和耘、江彥霆、蕭維毅、吳柏諺、陳則勳、林顯智、林忻棣、蘇芷婕、劉春美、李柏翰、陳金溪、沈倩瑜、顏子馮、陳冠廷、林志都、陳逸芯、薛雅卉、黃韋鈞、李    問、呂姵閺(持續邀請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

顏振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