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席勒教授在2012年出版《金融與美好社會》一書,立論精闢,一時洛陽紙貴,在世界各地引起諸多迴響。天下及遠見雜誌前幾天舉辦華人企業領袖遠見高峰會,特別以這個題目安排一場座談會,個人有幸受邀與席,與金融業先進共同參詳這個題目,有些想法應該可以藉媒體一隅與讀者分享。
席勒教授有感於 2008 年爆發於美國華爾街的金融危機,造成了全球經濟的接近崩盤,所以他書中提到銀行家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銀行家融通儲蓄和投資,使交易更加簡單快速,從而促進經濟發展;但是如果為貪婪驅使,以賺錢為能事,則很難讓社會大眾心生敬意。席勒描述的正是金融風暴過後一般人對於銀行家的兩極看法。在自省之餘,加上輿論的力量和主管關的關注,企業取之於社會,應用之於社會的企業社會責任 (CSR )觀念漸漸蔚為風潮。
國內的金融業在上一波的全球金融風暴雖有損失,但還不到傷筋動骨的程度,但自發性對於CSR的關注顯得相當可喜。例如我們看到國泰世華銀行在授信方面主動遵循注重環保的赤道原則、玉山銀行被列入紐約交易所的企業社會責任指數、中國信托大力支持黑豹旗高中棒球賽、南山人壽到偏鄉扶助弱勢族群、台新銀行投入藝術普及化活動,中華郵政則藉著通路優勢,積極協助小農直銷農產和照顧偏鄉獨居老人,還有很多金融機構默默行善,例如兆豐銀行,只是曝光度沒那麼高。
金融業是特許行業,執照取得不易,又受到高度監理。這個拿別人的錢去賺錢的行業,只要規規矩矩、勤勤懇懇去做,賺錢的機率比一般企業高很多。所以金融業不只是在賺錢之餘行善做公益,更要將這件事當作是與生俱來的使命,較之一般企業,投入更多乃是理所當然。
中華郵政以郵政為本務,同時也在全國各地提供儲蓄、匯兌、保險等基本金融服務,作為一個準金融機構,無論據點和資金,都穩居首位,是金融業界暱稱的「綠巨人」。
這個巨人常被認為極度保守,因為不會做先進的金融產品,也不懂如何槓桿操作,大歸大,但不是特別會賺錢。但這個將近120年的老企業,向來以服務為最高指導原則,賺錢與否不是首要考量,公司的企業文化把為民服務當成我們的DNA,當Bank 3.0風潮來襲,我們仍堅持一鄉一郵局的原則,當日本郵政已經將地址書寫不明的郵件直接退回的時候,台灣郵差絞盡腦汁就是要把郵件送達。
公司董事會有共識,CSR作法很多,最直接的就是把員工照顧好,讓他們有合理的待遇,覺得工作有意義,公司有前途,有了這樣的快樂員工,就能對外發散影響力。全國1,300多個郵局每天一開門,9,000多個郵差開始送信、送包裹,就能感染無數的顧客,席勒教授說的金融創造美好社會,應該包括這一樁。
*作者為中華郵政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