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政府數據顯示當年有逾二十三萬人到中國大陸工作,但到了一六年時只剩下八萬二千多人,十三年間跌幅達到七成。至於香港政府近年推動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亦得不到年輕人歡心。在近期某親中組織的民調顯示,雖然有過半受訪者知道有關計畫,但只有兩成多住在香港的香港青年認同有關理念,卻有超過六成在粵的港青認同相關理念,明顯見到在中國大陸生活和工作的香港年輕人較為認同大灣區發展。此外,不願意在中國大陸進修、工作的受訪者達到近半水準,只有近兩成願意,這反映出香港年輕人對在中國生活、工作亦存抗拒。
官方文宣做得再好仍未見成效,其中一個因素就是香港年輕人有不同的工作選擇。在香港目前失業率偏低的處境,年輕人在港已經可以找到薪水不錯的工作。但到中國大陸工作,會面對薪酬低、競爭高的劇烈工作環境。尤其是目前中國大陸年輕人的工作能力、學歷已經不比香港的差,他們更瞭解當地生活文化和風土人情,這令他們在大陸更為吃香,香港年輕人則沒有這方面優勢。
CEPA讓香港從發大財變發悶財
○三年,香港政府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議《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一度為香港經濟帶來小陽春,香港人、企業和貨物都可以走出去,大陸資金則可以透過CEPA進來香港,在○七年確實感受到欣欣向榮,香港發大財的氣息。不過十年過後,不少港企在中國大陸敗走,而中國資金全面進駐香港各行各業,在香港炒房炒股,連物價、租金也因為自由行而上升不少,發大財變了發悶財,即使有錢卻愈來愈不夠用,這正是CEPA為香港社會、經濟帶來的後遺症。
*作者為專欄作家。本文原刋《新新聞》1660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