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綱17爭議達共識 僅日據vs.日治未解決

2015-12-21 16:14

? 人氣

課網微調惹爭議,導致今年7月爆發反課綱運動。(資料照,余志偉攝)

課網微調惹爭議,導致今年7月爆發反課綱運動。(資料照,余志偉攝)

教育部課日前組成「歷史課綱專家諮詢小組」,討論高中歷史課綱微調的17項爭議。專家小組成員、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林滿紅表示,目前專家小組開會討論已達初步共識,應以「中性」為原則,爭議用語大部分採微調前的成果,目前僅剩「日據」和「日治」的用詞需再討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教育部高中歷史課綱微調版本引發爭議,甚至在今年7月爆發高中生的反課綱運動。教育部因立法院決議組成「歷史課綱專家諮詢小組」,處理微調後的17項爭議,包括「鄭氏統治」改為「明鄭統治」、「接收」台灣改為「光復」台灣等。

在教育部18日舉行的國家講座主持人暨學術頒獎典禮上,學術獎得主、專家小組成員林滿紅表示,日前在教育部的專家小組會議已初步達成共識,將以「中性」為原則選擇用語,目前僅剩「日據」和「日治」的爭議需要再討論。林滿紅也建議,這樣的指導原則可適用於未來十二年國教的課綱。

在歷史課綱的諸多爭議用語中,林滿紅舉例,新版本將「鄭氏統治」改為「明鄭統治」,但專家們認為鄭氏統治台灣時使用刻有「永曆通寶」的錢幣,顯示鄭氏認為自己是明朝的延續,因此採用「明鄭」較為適合。又如「荷西入台」和「荷西治台」的爭議,由於當時以荷蘭企業「東印度公司」在治理台灣,台灣非荷蘭政府認定的主權範圍,因此以「荷西時期」較適合。

林滿紅又表示,專家小組也決議刪除新版課綱中「劉銘傳建設台灣後,使台灣成為中國最進步的一個省」等描述,因為劉銘傳擔任巡撫的建設並非完全是正面的,而且要確認當時中國所有省分的「進步」意義與內容,需要再進行更多研究,因此專家小組決議刪除,改為「清朝政府在台灣的建設」。

對此,教育部長吳思華表示,尊重專家學者的意見,希望能勇於面對爭議,也讓史實能回歸專業、史觀能有不同詮釋,但目前的專家小組會議只是初步結果,明年仍需開會審議,經課審會通過後才能公告發布。不過這次專家小組決議將影響十二年國教課綱,而名詞之爭不會成為考試題目。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