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挑「保健帝國」與「疫苗之王」:中國「新聞遊俠」能否成為媒體管制下的曙光?

2019-01-01 11:10

? 人氣

同樣,12月25日,微信公眾號「丁香醫生」揭露權健問題的文章經微信平台廣泛傳播,26日起,天津區和直轄市二級相關部門開始對權健公司進行調查, 並致函丁香醫生要求其提供證據協助調查。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兩篇出自前調查記者之手的公號文章, 其關注度和影響力遠比他們曾在紙媒時代來得更強、更快。

前資深媒體人、上海匯業律師樓律師沈亞川對此並不感到意外。他向BBC中文表示,傳播形態和傳播渠道在互聯網時代已經完全改變了,傳統媒體還停留在此前的陳舊傳播形態與傳播渠道裏,自然傳播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媒體人張豐熱情地撰文評價,將這些「前媒體人」稱為新聞的「遊俠」,而新聞的「遊俠時代」是零散的,不可預期的,但是一旦出現,卻又讓人驚艷,給人以某種希望。

調查記者衰落後的曙光?

之所以會有「曙光」或「遊俠」的評價,因為在新聞言論空間的全面萎縮,中國調查記者人員流失,網絡媒體生態變化的大背景下,引發中國媒體人「調查報導已死」的悲嘆。學者張志安在2011年和2017年兩次進行對中國調查記者從業狀況深入研究顯示,從事深度調查報導的記者人數從334名,降至175名,幾近腰斬。

大量的調查記者轉行進入互聯網公司、學術界、公益機構等。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閭丘露薇向BBC中文稱,這是調查記者們的個人選擇,不管是寫微信公號,還是為商業網站工作,相信有很多原因:職業發展前景,工作環境,收入,面對的壓力大小等等。

對公眾而言,這種衰落帶來的是對公共事件的知情權和批評權缺位的焦慮——矛盾叢生、發展粗放的龐大中國,如果沒有調查記者,掩藏在陰暗處「作惡者」將更肆無忌憚,危害將更可能延及每個人。

正因為如此,「新聞遊俠」的出現讓不少前媒體人和公眾歡欣鼓舞。

z
Getty Images 中國調查記者伴隨傳統媒體的衰落,僅剩百餘人

沈亞川向BBC中文表示,他並不認為這個「新聞遊俠」這個概念成立,公眾也沒必要賦予他們這個概念。

對於「遊」字,沈亞川認為,至少丁香醫生這種機構自媒體,都是有資本支撐,有團隊作戰,既盡量依照新聞採寫操作規範,也嚴格依照互聯網傳播規律來操作。「我理解(文章)是比較嚴謹的,比如丁香醫生關於權健的報導,刊發前就曾請我作為律師和前媒體人把過關,這都是非常規範的操作程序,所以不存在『遊』這個概念。」

對於「俠」字,他認為,報導會有很好的社會效益與公益價值,同時也會收獲包括流量和品牌在內的商業回報,用「俠」來稱呼並不準確。

「作為一個律師和前媒體人,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自媒體,我只關心一個核心問題:報導是否凖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