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副手在選戰中扮演互補加分或政策詮釋的角色,加上已經規劃了一場總統候選人的政見發表會與電視辯論會,在選情趨冷的狀態下,使得副總統辯論的群眾預期心理較弱。但政策辯論已經成為台灣選舉的指標熱點,其所造成的政治效應仍不容小覷,特別是候選人整體表現、重要言論、政策攻防將在會後在網絡上形成擴散作用後,又將匯集成為政治動員的力量。
本次辯論流程可區分為可掌握的立場闡述(申論結論),以及較難預期的政策攻防(公民連署提問、交互詰問)兩大區塊。雖然都需要幕僚作業的前置準備,但前者關鍵在於選戰策略與候選人的角色設定,最後以完稿的方式呈現;後者則需要將公共政策進行分類與歸納,並在各類議題中進行最基本的整合,因此臨場的空間排列與反應能力則是最大的挑戰。
陳建仁採保守策略,仍有斬獲
在立場詮釋部分,由於民進黨選情穩定領先,因此陳建仁則採取穩健的節奏為之,藉由學者與政務官的務實角色與蔡英文的政治理念與政策訴求相互結合,以期達到最大加成效應;換言之,除陳個人的專業外,公共政策的說明則延續民進黨各項政策白皮書的內容,或只進行大原則的介紹回應即可。此外,在整個辯論進行過程中,即便是批評對手政策,陳建仁始終保持自信微笑,這與兩位對手產生鮮明對比。直言之,民進黨整體策略雖然保守理性,但頗有斬獲。
王如玄與主帥「軟切割」,傳播效應待觀察
對於國民黨陣營而言,多數政治評論認為王如玄應會延續昨天朱立倫的批判火力,採取強勢強攻的策略,以增加泛藍選民的動員與投票誘因。然而王如玄卻出乎意外地採取感性策略,將其參選動機與其推動女權與勞工運動的心路歷程相結合,並說明其政策實踐的成果。王如玄透過柔性的訴求,希望從投資軍宅的爭議中跳脫出外,藉此吸引婦女與勞工選票的動機不言而喻。有趣的是,王如玄的策略應是三組候選人中最少提及與國民黨和朱立倫政策的連結,顯然「個人化」與「軟切割」是國民黨陣營分進合擊的策略。然而,王如玄過多的情感包裝以及內心戲的操作,是否造成傳播上的邊際效應遞減的結果猶待觀察。
徐欣瑩欠缺歷練,表現不如預期
對於徐欣瑩而言,外界預期在民親合後選情壓力趨緩,其民代的問政資歷應對參與公共政策的辯論遊刃有餘。但相對的由於徐欠缺行政歷練,過去的從政之路又是國民黨栽培結果,在欠缺核心價值與主體性下,徐只能將策略設定在社會秩序重建與宋楚瑜的執行力兩個主軸中。在可控制的立場闡述中,徐的表情生硬且情緒緊張,且立論基礎除懷舊的氛圍、個人的經驗感受外,只有宋省長的從政成果與選舉口號,表現不如外界預期。
小大黨資源不對稱,網路公民素質與專業落差不小
至於政策攻防表現,則突顯大黨與小黨之間的資源不對等的現實。對於國民兩黨而言,其中央黨部不僅設有智庫與政策部門進行常態性的政策研究,如有特殊需要,更可調動退任政務官與各界專家學者組成臨時幕僚團隊,進行議題設定、模擬演練等會前準備。雖然三組候選人都出現答非所問、跳躍性回應現象,但明顯看出徐欣瑩因準備不充分從而出錯的頻率較高,導致難以銜接宋楚瑜政策發表的內容,交互詰問的議題穿透力與敏感度明顯弱於其他兩組候選人。何以產生表現上的落差?相信除欠缺專業的幕僚作業外,宋楚瑜與民國黨倉促整合導致默契不足也是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辯論第一次採取網路公民連署(副總統給問嗎?)的方式為之,但從問題的深度與邏輯來看,充分說明網路公民的素質與實際政治媒體的專業仍有很大的差距,意味審議式民主仍有進步空間。
*作者為前中華辯論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