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ENA analysis: 36% #renewables by 2030 will boost global GDP $1.3 Trillion https://t.co/6IEeNpUUgk #IRENA6A pic.twitter.com/2sw4fh9K4a
— UN Climate Action (@UNFCCC) 2016 1月 16日
其次,法國的海洋面積達1100萬平方公里,法國的海岸線、海外領地以及亞熱帶經濟區都是發展再生能源的優勢,目前,法國已成功的進行海洋熱能轉換,能夠24小時穩定的供電,對熱帶小島來說非常實用。
另外,包括離岸風力發電(Off-shore wind)、潮汐發電(Tidal power)、漂浮在海上的太陽能板(floating photovoltaics)等,都是佔用土地面積極小的能源生產方式。
France promotes the sustainable use of marine renewable energy and marine biotechnology for Blue Economy @RamsarConv pic.twitter.com/iSuAjgHnpA
— Ania Grobicki (@AniaGrobicki1) 2016 1月 19日
公民覺醒是關鍵
會後,巴朗德拉特地接受《風傳媒》的專訪,專訪中,他強調台灣的對外電網連結十分匱乏,造成進口電力時的成本高昂,不要將法國的小島再生能源經驗限縮在「小島(island)」字眼上,這些經驗的主要精髓是:「如何在填補能源缺口的同時,兼顧環境安全」。
巴朗德拉舉例,以台灣目前無法能源獨立的狀況下,與非洲幅員廣大缺乏彼此輸送電力的情況非常類似,台灣必須先明白在核電廠停止運轉後所產生的能源缺口,是否能夠依賴進口能源補足,才能接續討論如何以再生能源填補缺口。
最後,巴朗德拉澄清,再生能源在法國也同樣遭遇了阻力,他強調在政府、非營利組織(NGO)、企業與人民間的溝通,非常重要,在凝聚共識後,才能讓再生能源政策的推動順利。
法國總統薩科齊(Nicolas Sarkozy)在2007年執政後,曾為了法國再生能源與環保爭議,在法國300個鄉鎮舉辦了全國辯論(National Debate),法國政府的作法是,只要達到特定規模以上的發電量,就必須在當地進行正式的討論會,讓當地的聲音可以被聽見,政府可以做出選擇,做出相應的改變。
巴朗德拉提醒,儘管「共識的產生相當耗費時間」,但是讓公眾參與辯論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