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理查森(John Richardson)說,美軍視台灣海峽為國際海域,派行台海的船艦沒受任何限制,航空母艦也是選項之一。同日台北市長柯文哲受電視台專訪,就美陸台三方關係,以「強盜搶銀行,眼裡只看到錢,卻沒發現旁邊一堆員警」,難道是暗喻蔡總統親美,卻「忘記」還有大陸?
中國大陸國台辦16日表示,不存在「武力恐嚇台灣人民」和「壓迫台灣」問題,美國不應「挑撥」兩岸人民感情。台灣在美中對抗這齣戲裡,係以何種姿態登場?總統蔡英文是否能向美、中「借東風」,進而在2020年再下一城?
柯P一再針對「臺灣定位」發言,可能心裡有所盤算:台灣在目前「政治依美國、經濟靠中國」的局勢裡,如何才有勝算?!從這個角度來看,他是第一個發聲,而且儘量貼近2018選擧反映的民意。儘管目前國民黨(KMT)主張「一中各表」,民進黨(DPP)主張「新國家」,可惜似無新意?與當前的國內與國際趨勢有若干落差嗎?
柯P也許有機會代表本土務實派參選?相對地DPP急進派未必佔得了便宜?雖然KMT這次選擧獲勝,但選民最後的選擇,也許未必是他們?
2020大選決戰的關鍵是甚麼呢?首先是「議題選擇」:每次選舉,當時選民對時局關注的焦點都不一樣,2008年是政治是否廉潔?
2016年是全球化的影响,2018年是社会经济。筆者推測,2020年可能會是「台灣的前途」嗎?這是最關鍵元素,可能左右2020年的大選结果。
其次,總统與立委人選也會相互影响嗎?以前的傳統選戰是總统候選人帶着立委人選往前衝,但2020似有可能轉變成「立委人選影响總统人選效益」?!如果選競戰略、戰術搭配成功,再加上兩岸及美中的當時議題訴諸選民,非無可能複製2008年的馬英九、2016年的蔡英文,總统與立委皆獲大勝。
第三才是「國際地緣政治因素」嗎?臺灣屬海島國家,易受風吹草動影響。1996年李登輝時代的中國大陸炮轟臺灣,2004年的美國遲遲不發陳水扁當選總統賀電,還有2016年的兩岸服貿議題;證明兩岸議題及國際政治,會左右臺灣總統大選的結果。而候選人的個人條件及政見等因素,雖然也很重要;但筆者認為,與上述幾點相較,似乎變成是次要了?!
「92會談」的歷史意涵是甚麼? 92年的兩岸會談是一個針對臺灣地位的會談,説來並無新意,只是當年的美中關係正常化進程中,將有關「臺灣議題」再重述而已罷了!?「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屬中國的一部份」?
其實,臺灣在美國「聯華制俄」的政策下,於美國眼中早已成為籌碼,由尼克森至現在的川普時代都是一樣。只是這個一中,乃是「各説各話」,臺灣認為是「中華民國」,大陸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以所謂的「92共識」,當時就是各説各了。筆者以為,觀諸歷史鑑往知來,最终可能還是要靠「實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