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據新華社稱,中國三四線城市的消化壓力嚴重,部分城市可售商品房去化週期高達約2年半的時間。而一二線城市的壓力稍微小一些,週期在1年半左右。
但其它中國媒體援引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採宜稱,現在的庫存,按照去年的銷售速度賣,至少要賣八年才能夠賣完。
新華社指的週期指已有的庫存,還未包括像王坤的剛付款在建的新商品房。
上海市房地產經濟學會前副會長印堃華向BBC中文網記者表示,農民作為買房的主力軍,缺乏購買力。
四川雅安一位酒店老闆告訴BBC中文網記者,按照當地的工資標凖,一般進城務工的青壯年男勞動力,每月純收入在4000元人民幣;而從事服務業的女性工資在2000元左右。所以一般進城務工農民每年的純收入在2萬到5萬人民幣之間。
雅安沒有進城打工的農民,留在村裡務農的收入,主要靠半年種茶而來。平均一位農民一畝地,一畝地半年的純勞動收入在5000元左右。
而王坤「幸運」得來的56萬賠償款,一般正常勞作或者打工的農民需要不吃不喝存上至少11年。
印堃華還提醒,已購房的「新市民」的就業、教育和醫療等問題亟待解決。他還指出, 「新市民」後代的生存情況也令人擔憂。
印堃華說,要把土地還給農民。他說:「目前地方政府的做法是變相地把土地的所有權用掠奪的方法拿回去了。這是錯誤的。」
而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大,中國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2016年的經濟增速定在 6.5%至7%區間。
印堃華反問:「現在的經濟條件下,建那麼多的公路是不是必要?」
買房容易 生存難
佔地補償的錢買完房還剩一半。王坤說,很不好處理。因為自己缺乏投資經驗,父母身體每況愈下還是留給二老養老用。
但在王坤父母眼裡,進城--「市民化」是個不小的挑戰。
王坤說,沒了地,進了城,就切斷了經濟來源。這是王坤父母和村裡人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土地。
對於王坤父母,農忙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深入骨髓的生活習慣。農閒時,跟鄰里鄉親串門閒聊,炒幾個下酒菜,喝口小酒,只是多個人,多雙筷子的事。
但是「市民化」後,王坤說,父母在身心上是不能接受的。
因為怕被人瞧不起,農村人心裡有自卑,也不一定習慣城裡的生活。
王坤說:「怕跟不上城裡的節奏或者潮流吧。」
去庫存化將是中國2016年持續熱議的一個話題。而中國媒體的宣傳導向也開始發力,例如:中國江西省本月初要求宣傳「農民進城購房是升值 農村建房是貶值」。
事實真是這樣嗎?
而在中國媒體積極正面的宣傳中,農民即將成為新市民,為中國的房地產去庫存做出自己的貢獻。也像王坤告訴BBC中文網記者的,他認為這是一個契機。對嚮往城市生活的農村人來講,要抓住機遇。
但他同時也對農村同齡人的未來表達了擔憂,當賠償的錢花光殆盡,他們缺乏一技之長,無法在城市立足。而「新市民」後代的生存、教育和醫療等問題也或將成為挑戰。
(責編:蕭爾/葉靖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