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委會前副主委林中斌:「蔡習會」不能完全排除

2016-03-27 09:00

? 人氣

另外幾種可能,就是向民進黨精英在中國大陸經商的親友施壓,或者從美國方面賦予關切。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蔡習重疊企圖心

習近平曾說過台灣問題不能拖,希望「溝通,溝通,再溝通」。

林中斌提到,蔡英文對習近平提出「溝通,溝通,再溝通」這種近乎祈求的呼籲,兩岸政策也愈來愈趨近中間路線,那麼習亦不太可能拒她於千里之外。中日之間尚有釣魚台主權及慰安婦事件爭議,習近平卻連安倍都見了,有什麼理由拒絕在他眼中屬於中國人的台灣人(蔡英文)呢?

「蔡習會(的可能)不能完全被排除,因為這兩人都有他們的企圖心及使命感,並且有重疊之處。習近平不會讓他2016到2020五年間對台灣工作的成績為零。」至於如何發展,林中斌不願多揣測。

習近平曾說過台灣問題不能拖,但林中斌也質疑,「真的在2020年以前統一,他能消化嗎?」接下來這四五年內,只要台灣不往獨立方向傾斜,兩岸又能保持交流,大概就是習近平的基本盤;好一點的話可能會有重大突破,但要在五年內統一,恐怕沒這麼容易。

另外,林中斌更指出,兩岸關係不能與圖博(西藏)及新疆相提並論,北京政府在此三地要解決的問題癥結點差異甚大,台灣不會是中國處理另外兩者的指標。

談到前陣子中國吵得沸沸揚揚的京台高鐵,林中斌認為,短期之內實現的可能性不高,若要動工,兩岸需達成很多協議,也需要更多進一步的往來。

談台灣:分裂的社會氛圍


在台灣中立而獨立的意見很少,共識難尋。

林中斌認為,一月大選結束後,台灣的社會氛圍嚴重分裂,中立而獨立的意見很少,這也是台灣社會最大的弱點:沒有任何共識,導致許多事情膠著難行,動彈不得。

經濟問題若未改善,會激化這種意識型態對立的情形,使仇恨加劇,間接影響兩岸關係,這將是蔡英文執政後最大的挑戰之一。「但是樂觀而言,這是台灣社會的學習曲線還沒走完的緣故。」

林中斌說,許多群眾運動,「可以推翻、解構,但無法凝聚,也無法建構」,以此為標凖來看,太陽花學運算是留下一些不錯的成果,讓許多街頭運動者進入立法院。

由下往上的力量

「中國大而我們小,許多我們這裡的現象其實都是他們造成的。所以我一直不讚成北京把李登輝視為登高一呼的台獨先驅,我覺得是反過來的,是一股由下往上的力量。」當時,諸如千島湖事件、海峽兩岸飛彈危機等,給予台灣的反中力量彈藥,使之茁壯,促使「天然獨」的出現。」若他們認為天然獨是我們主動作為的結果,那就看走眼了。」

林中斌指出,若北京省悟過來,瞭解台灣民心變因,那反而能從中找到許多施力點,例如中國政府正積極招攬台灣青年至對岸就業,對照台灣經濟困境,誠然勢不可擋。另一方面,中國也正在快速變動,台灣方面不能再繼續用中國以前的樣子來想像未來。

台灣的強項在於社會自由而細密的生活方式,尤其吸引中國人民,若能善加運用,可作為催化劑,提升中國社會及人民的水平,最後政治面也會受到影響。當然,台灣需要時間,也需要有智慧的政府,「讓北京不要太急」。

台灣的角色定位

林中斌以芬蘭為例,說明芬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不挑釁、不批評的態度與蘇聯斡旋,必要時犧牲一些較不重要的領土,幾十年間謹慎保護民主制度,最終成為東西方陣營重要的中介溝通者。

另一個可供效仿的國家是奧地利,在組成新政府時主動讓利給共產黨,盡力消弭衝突與對立。「跟一個強大的鄰居硬拚,一點好處都沒有,所以你一要有實力,二要用柔軟的方式,保持生存才是最重要的。」

「蔡英文經歷兩次敗選,以及『特殊國與國』事件的不理想,是她最寶貴的資產。」林中斌說,這些經驗能在處理兩岸關係上,給予她更多體悟,發掘台灣可能的角色定位。「未來幾年,我對兩岸並不悲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