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藝術:《創始人手記》選摘(2)

2019-03-01 05:10

? 人氣

作者表示,既然杜象隨手拿來的小便斗,簽上名就可以讓它成為一件藝術品,那麼每一個人的生活本身更應該是一件藝術品。圖為杜象的《噴泉》。(Alfred Stieglitz攝)

作者表示,既然杜象隨手拿來的小便斗,簽上名就可以讓它成為一件藝術品,那麼每一個人的生活本身更應該是一件藝術品。圖為杜象的《噴泉》。(Alfred Stieglitz攝)

前幾年,為了做好中檔酒店,甚至向高端品牌進軍,我感覺自己也必須升級,再也不能是圓領衫、牛仔褲的範兒,就開始附庸風雅。參加各類畫展,見藝術界人士,自己也試著做些收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剛開始是瞎買,還好我那時沒放開,沒花太多冤枉錢。後來,我就聽一些圈內朋友的意見去買,彎路是少走了,但是那些花費不菲的作品,我看來看去就是沒感覺。再後來,我終於明白,就像人們對於美女的觀點大多迥異一樣,我怎麼能夠依靠別人的審美去收藏呢?花了錢,買的是別人的喜歡。即使是專家、名人的喜歡,也是他的,不是我的。收藏好比娶媳婦回來,天天看著她,自己不喜歡,那終究是不對的。

我的藝術底子差,不易看出作品的價值,而價格差異也好大,少的幾萬,多的幾千萬,那如何是好?慢慢地,我理解到,藏家其實是藝術家的贊助人。我們在收藏作品的時候,除了滿足自己以外,也是在幫助藝術家維護他們的生活方式,幫助他們專注於他們自己的理想國。

我收藏的條件也就演化成:喜歡作品、喜歡人、價格能夠承擔。這三個條件同時滿足,我才會收藏。因此,我得深入了解藝術家的生活、思想,以及他們的價值觀。

藝術家們都很有意思,他們也有許多共同點。比如,他們都極其「自戀」,不管是真的假的,他們首先是被自己感動了。他們的生活總是在理想和現實中搖擺—但很明顯,他們喜歡生活在夢想裡,不擅長現實生活中的柴米油鹽。作品是他們內心的投射,他們通過藝術作品來完成自我的表達。

有位大師擅長大畫,他的作品大都以黑色為主,且多為悲劇題材,很震撼觀眾。有一次,我跟他一起候機,發現為保險起見,他們一家要分別乘坐兩個航班。他對世界如此悲觀,是不是正因如此,才激發他畫出了偉大的作品?

還有一位雕塑大師,思想和性格都特別有力量。我買過他的小型作品,但當他的一個大型雕塑在我家院子裡豎立起來後,我才真正感覺到他作品的那種氣勢:傲然,有力,堅定,自信中透著些卑微和虔誠,充滿了對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作者季琦照片。(印刻出版社提供)
作者季琦照片。(印刻文學提供)

有位著名的搖滾歌手,除了偶爾搞雕塑,還創作油畫。我收了一幅他的大幅油畫,回來後發現很難掛,因為他的畫跟他的歌很像,特別有性格,調侃中帶點痞性,濃豔中帶著批判,那種大膽和率真躍然紙上,但很難和環境融合。不管是歌還是畫,都是他的表達。

有一天,有位著名藝術評論家發了一篇傅柯談生活藝術的文章給我,裡面有一句話:「每一個體的生活難道不可以是一件藝術品嗎?」一語點醒夢中人。

是啊,技巧已不再重要,表達形式已不再重要,藝術作品其實是藝術家形而上的形而下表達而已。有思想的藝術家,才能夠創作出有思想的作品,偉大的靈魂才會誕生出偉大的作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