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柯文哲訪問以色列看錫安主義

2019-02-26 05:30

? 人氣

「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年贖罪日戰爭,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爭鋒相對,但結果竟是以色列總理貝京(Menachem Begin)邀請埃及總統薩達特(Anwar Sadat)訪問耶路撒冷,第四次中東戰爭埃及與以色列達成共識是最後一次戰爭,將走向和平。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第五次中東戰爭」是熟悉的巴勒斯坦問題,以色列戰爭主要目的是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這一場戰役廣義來說至今存續,但至少阿拉伯國家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也不敢對以色列輕舉妄動,以色列目前在巴勒斯坦地區是足佔上風。

從屢戰屢勝觀察以色列,除仰賴強大的情報系統摩薩德(Mossad)以及軍事、外交能力外,以色列國人心中那把錫安主義的尺時時在測量猶太家園和國家的定位。臺灣政治人物在論述要學習、效仿以色列同時要先清楚對國家的中心定位是什麼?

柯文哲對國家的信仰?

    國家領導人以國家利益為上,臺灣與中國之間,臺灣至高籌碼是民主,臺灣的國家民主是一種信仰,更是人民的共識,也是中華民國憲法賦予安居樂業的保障。時常有人戲謔柯文哲像義大利國旗,由白轉綠現成紅,這是選民對柯文哲的不信任,中心思想隨風飄逸,錫安主義就是歷代以色列政治人物的中心思想,雖以國政黨林立且競爭,但對外一致認同以色列是偉大國家展現強不可欺的一面,柯文哲市長對臺灣的國家觀為何?攸關兩千三百五十八萬臺灣人的未來,柯市長也必須清楚的闡明。

*作者為中山大學研究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