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媒觀:台灣兒少節目產業萎縮,兒少收視權益怎麼救?

2019-03-05 05:20

? 人氣

台灣的兒少節目內容並不夠多元,其內容大量偏向教育、學習(語言、科學、數學等)、認知(顏色、圖形等)、品德等,致使兒少即使在休閒時間中,仍被迫不斷的學習,並未得到實質的放鬆,其實筆者一直很好奇,難道優質的兒少節目,就應該含有學習的內容嗎?難道孩子們就不可以得到真正的放鬆嗎?筆者認為兒少節目對於孩子的學習和影響應該是潛移默化的,例如:提供不同的個性、背景、族群甚至是身心障礙等角色的設定,讓兒少從中探詢與自我相似的形象角色,透過角色認識自我並產生自我認同,亦或者了解社會上的各種面貌,這樣才算是多元,多元並非是使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包裝學習與知識,強迫兒少認知,這無異於是揠苗助長。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兒少節目的人才短缺

如今政府的資源開始挹注於兒少節目的製播,各電視台也開始製作不同的兒少節目內容,然而為何「質」的成長卻如此牛步?說實話,哪一個製作單位不希望自己的節目是最優秀的,每一年筆者在「國人自製兒童及少年優質節目五星獎」的頒獎典禮現場,看著每一個領獎的電視台,現場那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感受,那為何電視台期待獲獎,卻不肯支持精進製作,這部份大概是節目製作人最深的感慨了。節目品質無法提升,除了電視台給予的資源不足之外,還有一大隱憂是台灣兒少節目的製播長期不受重視,導致業界人才短缺與流失,缺乏能理解兒少需求的製作團隊、沒有能配合兒少自然演出的攝影團隊,無法引導兒少展現最真實的一面,導致兒少於節目中不過就是一個活道具,節目無法達到讓兒少發聲的功能。所幸近年來台灣製作團隊有幸前往國際各種兒童影展交流,陸續有優質的兒少發聲作品出現,如《青春發言人》、《喔走!48小時》、《小O事件簿》等,值得欣慰。

媒觀基金會期望,政府除了在提供兒少節目製播所需的經費之外,也能積極培養相對應的人才,兒少節目的製播人才不僅需要傳播專業的專業能力,更要有了解兒少需求的專業,才能使兒少節目更貼近兒少需求,兒少節目產業才有機會重新發展,也才能真正落實台灣兒少的收視權益。

*作者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專案企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