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國小、國中皆自學,自高中才返回學校體制的學生,我想分成三個部分回應楊照先生〈我無法支持在家自學!〉這一篇文章。
第一部分我會討論所謂的「自學生的交友問題」,是如何建立在對自學和學校學生的不正確想像之上,第二部份則討論「選擇朋友」這一件事情真正的意思是什麼。第三部分我會闡述,楊照先生這一篇文章指責「現在的家長只顧自己卻不關心體制」為什麼是不合理的。
首先,我不打算爭辯究竟是自學還是學校教育交到的朋友比較多、比較廣或比較自由,因為兩者在交友這一件事上不見得是二元對立的,這有將自學生與學校學生本質化的危險。不論自學生和學校學生都身處在社會之中,不可能遺世而獨立,每一個人在社會中都各自擁有屬於自己一套的人際網絡。因此,兩者的交友途徑可能某部分不太一樣,也有可能有重疊之處。
自學生和學校學生的人際接觸皆可能包含親屬、社區、宗教團體、父母的朋友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社會團體──包括自學生可以尋找同儕的共學團體,或是由不分同年齡層的自學生和學校學生組成的單位(才藝班、補習班、學生志工團體、校外機構舉辦的課程、營隊等)。唯一的差別是,學校學生比較多時間身處在一個叫做「學校同學」的人際網絡。
然而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額外多了參與了一個同儕團體,就會促進健康人格發展,因為我們的知道,要能擁有良好人際互動,不是增加互動量就可以達成,還要考量「質」的問題。而「質」的問題牽涉太多變因,包含學生的個性、社經背景等等。以我個人的觀察:當我高中回到學校體制之後,再回頭看我所認識的自學生,他們的人格發展大多沒有什麼扭曲或偏差之處,並且各自擁有堅實的同年齡層和跨年齡層的人際關係。
接著,楊照先生說,自學生的家長會幫自學生「選擇朋友」,如此一來他們沒辦法自由的去學習如何交友。我認為這也是不正確的。不論是自學生的家長還是學校學生的家長,都會幫學生「選擇朋友」。有一些學校家長想要送小孩進入明星小學、中學、高中和大學,這不正是在幫小孩「選擇朋友」嗎?另一些學校家長阻止小孩參加校外的社團、組織,只能乖乖參加校內的,甚至連校內社團都要求小孩不能涉入太深,這不也是在替小孩選擇朋友嗎?
有一次我參加高中的親師座談會,有幸跟一些家長談天,他們都擔心小孩海派的個性容易在學校交到所謂的「壞朋友」,這不也是在替小孩「選擇朋友」嗎?而身為自學生的我,縱使父母在言語中會希望我認識一些所謂「對前途發展有幫助」的人,但從來不會出手阻止我認識各形各色的人,包括參與校外社團、從演講或工作坊活動中認識同儕或社會人士等。
最後,我要回應楊照先生所說:「不只想著如何讓自己的孩子好,而能夠看到這個體制的根本問題也需要解決。」從上下文的脈絡和語境看來,楊照先生認為自學生的家長選擇在家自學是一件只顧自己卻不太關心體制的事情。
不可否認,有時候許多自學的學習型態得以運作,倚賴的是父母本身強大的文化資本傳承。然而,學校學生的家長何嘗不是如此?大家都希望將自己這一代的「好」交到下一代手中。在相近的文化資本水準之下,在家自學學生的家長與學校學生的家長不同的是,在家自學家長本身就已經是一位強大的行動者,他們藉由在家自學的手段從事反抗,為了是要凸顯學校體制的惡。
因此,只要有越來越多的不同背景的人投身在家自學,學校體制的惡就越會被凸顯,問題也有可能被改變。當然,我所期盼的是,台灣的學生再也不只有一套僵硬的「學校體制」可以選擇。
*作者介紹:國小國中時期是自學學生,目前就讀台灣大學人類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