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引發關注,精神科醫師表示,這是好的社會現象,讓更多人認識精神疾病,且也應意識到「每個人跟精神困擾都很靠近」,應自我覺察、尋求資源。
「我們與惡的距離」引起廣大討論,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林奕萱受訪時表示,此劇除了提到思覺失調症和錐體外症候群,根據她的觀察,其他與精神科相關的狀況可能還包含創傷後壓力症、傷慟反應、酒精成癮障礙症、焦慮、親子關係問題、兒童受父母親關係緊張所苦、配偶和親密伴侶緊張關係等。
林奕萱表示,這些狀況很多不是病,而是生活中的困擾,這些困擾影響了生活該有的步調,可能影響到自己,也影響到其他人。因為不是病,不一定需要吃藥、治療,但最起碼需要了解和處理,要有自我覺察才有機會改善困擾。
林奕萱說,有些人害怕被標籤,不願看精神科,但尋求專業資源並不只是看病,比較像是「來了解發生了什麼事」。如門診最常出現的抱怨「失眠」,背後成因也非常多元,醫師協助病患了解狀況,用藥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醫療也並非精神困擾唯一的解方。林奕萱表示,當自我覺察身心狀況出現困擾,也未必要看精神科醫師,可尋求其他社會資源,如社工、諮詢專線等。釐清問題後,在醫療介入外,也可透過運動、呼吸練習學習放鬆。不過,如果身心症狀明顯、讓生活非常痛苦時,還是建議尋求醫療專業意見。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長諶立中受訪時說,此劇重要的意義在於民眾應認識到「我們與精神困擾的距離可能很靠近」。
所謂精神疾病範圍非常廣,包括精神病、精神官能症(如焦慮、憂鬱、強迫症等)、酒癮、藥癮等,但不包括反社會人格違常者。
諶立中表示,根據研究,有25%的人終其一生中都有一段時間需要精神科協助,顯見精神疾患相當普遍,也不應被異樣眼光對待。
現在社會是高壓社會,諶立中說,很多人可能深受工作、人際、學業、家庭壓力影響而增加發生憾事的機會。如果想尋求協助,可打衛福部安心專線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
責任編輯/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