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願意付錢出國當志工嗎?台大生開公司,6年送2000名台灣人到世界各地體驗人生

2016-08-29 10:01

? 人氣

但讓他最難忍受的是改建工地現場的惡臭,因為工地本是垃圾掩埋場,當他們向下挖地基,卻挖出酷熱下蒸發的垃圾惡臭,讓人幾乎喘不過氣,現場各種能夠阻絕惡臭的工具都用上了,才總算順利完成改建工程。雖然整個過程充滿艱辛,但是看到當地居民感激的表情,讓他覺得這件事很有意義,也讓他對志工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慎重思考畢業後要做的事業。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那次志工經驗讓他有機會更深入自省,「對比菲律賓與臺灣兩地的生活環境,我們真的太幸福了,但生命經驗也太狹窄了。」陳聖凱嚴肅的說,因為我們生活優渥,遇到困難時,受挫容忍力與抗壓力也相對變弱。例如停電超過十多分鐘,就有人會因停電造成的不便而坐立不安,而菲律賓人卻可以處之泰然。他指出,報名參加海外志工隊的臺 灣高中生,面談時被問到人生最 挫折的事,回答竟是跟家人到南部出遊,沒搭上高鐵或高鐵誤點,令他哭笑不得。

服務兼學習 意義更升級

陳聖凱表示,之前的志工團,強調利他,但這兩年來進行的專案,除了利他,還多了雙向的交流與互惠。「例如志工團到尼泊爾,教當地人種植他們沒有的農作物,讓他們的糧食更豐富、多樣。而我們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不一樣的生態生活。」

2015年四月尼泊爾發生芮氏8.1級強烈大地震後,透過「以立」赴尼泊爾的志工服務,就以協助尼泊爾災後社區重整再造為重點,涵蓋建築、心理、經濟等方面的重建,包括協助災區民眾與外來協助單位溝通,明確表達尋求協助的重點。

有個村莊需要重建居民活動中心,若在以往,都由該村意見領袖來決定所有相關事宜,但在「以立」投入協助重建後,引導不同立場互相溝通,讓觀念經由溝通而改變,最後決策模式也翻轉了,改由村民多數共同決定。

「在尼泊爾幫助震災民眾的同時,他們也在無形中幫助我們,學習如何與大自然相處。」陳聖凱強調,尼泊爾人教他的是如何更貼近大自然生活。他舉例說,尼泊爾的生活並不便利,多數尼泊爾人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太陽下山後,因為缺電,晚上八點就寢是常態,早上五、六點睡飽了自動起床,跟我們常自以為居住在現代化、科技化城市中的先進生活是兩種極端。

實際在尼泊爾生活一週後,陳聖凱發現,身體狀況跟氣色都明顯變好很多。兩相比較,陳聖凱心有所感的說,「我們成天開著空調讓自己舒服,晚上則是開燈熬夜,但這樣的生活,完全與大自然乃至於地球的運行相違背,身心靈狀況當然不會很好。

到尼泊爾當志工,還沒幫到災民,反倒先學到一課,就是生活要跟大自然合而為一,這樣身體跟氣色才會越來越好。」他表示,這是志工團共同的感受。

正因為從面試志工過程,看到臺灣高中生對挫折的抗壓力不足,陳聖凱越發想把志工團當作行動教育,全力做好。他指出,曾有志工因為不想跟被協助的民眾吃同樣的餐點,要求回車上用餐,這讓陳聖凱無法接受,他認為不應有區別心而忘了初心。

這也促使他進一步把「以立」定位為國際志工教育機構,他希望前來參加國際志工團的人,做志工的同時,也能重新省思自己的生活態度、價值觀、視野,調整看待事物的角度,並在過程中培養出領袖風格。

文/林佳弘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青春共和國(原標題:陳聖凱 出國當志工  賺到的是生活態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