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一座元宵燈節使用過的臨時性建築,經過巧手改造,竟能化身為華山文化創意園區內供民眾互動、同樂的一台超大型扭蛋機嗎?
這個巧思,來自台達「綠築跡設計營」競賽中獲得第一名的輔大團隊作品「散發吧!種子」。5位就讀輔大應用美術系四年級的同學,在研究原始素材「鸚鵡螺小房子」後更動設計,只要遊客轉動房屋外的把手發出足夠電力,就能看見扭蛋順著螺旋狀的建築線條滑下,扭蛋中內含對環境變化敏感的動物造型摺紙以及萵苣、秋葵、油菜、綠豆與黃豆等具備氣候韌性的植物種子。對賣力「搖出」扭蛋的遊客來說,種子是驚喜的禮物,而在種進土壤後,則更能展現環境永續的概念。
更特別的是,這座大型扭蛋機從大四學生的紙上創意,變成實際建造出來的大型裝置,中間只有不到7天的改造時間。靠著台達施工團隊與學生們不間斷的密切討論、相互溝通,自10/8開始,已於華山文創園區正式展出。
輔大同學以趣味、互動性精神 讓綠能永續概念更平易近人
台達綠築跡設計營競賽的命題主角,是2013年台灣燈會「台達永續之環」的投影機工作站-「鸚鵡螺小房子」燈會結束後,「台達永續之環」燈體全數再利用,小房子則由基金會捐贈給了台南社區大學,成為零碳實驗基地。此次配合「綠築跡-台達綠建築展」的開展,「鸚鵡螺小房子」則來到華山園區,實際展示儲能與綠能科技並透過設計營激發青年學子的綠色創意,讓綠建築可以發揮更多的公共性,服務更多的人群。
「這場比賽給學生的自由度很高,」輔大團隊代表張意表示,「就算到了施工階段,想像中的設計可能無法100%落實,台達也會反覆溝通,確保我們的創作理念沒有偏離。」她透露,自己和組員們最初是衝著台達的企業品牌而報名參賽,為充分準備,還在比賽前一天跑來華山做功課,觀賞「綠築跡─台達綠建築展」。而展覽中具備室內降溫功能的綠屋頂、仿照原住民高腳屋的那瑪夏民權國小圖書館等設計,都成為創作靈感來源。
當時,輔大團隊的原始構想,是透過踩踏地板發電,促使扭蛋由頂端滾落,但這個設計技術上可行,施工卻需要較長時間,無法趕在明訂的7天改造期內完成。「台達和我們討論了很久,最後給出很棒的建議──在屋外裝上把手,改用手搖的方式發電,看起來好玩,還能吸引更多人潮!」張意興奮的說。
事實上,吸引人潮的好玩構想,也正是輔大團隊受到評審青睞的根本原因。在當初參賽的團隊中,多數都以圖書館、交換二手書、節能展示空間等靜態設計為主,兼顧互動樂趣與永續概念的「散發吧!種子」,因此脫穎而出。「台達綠築跡設計營」評審團主席、也是「台達永續之環」設計團隊之一,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曾彥智專案經理也指出,這個作品精確觀察到華山的客群,讓民眾可以在華山園區跟鸚鵡螺小房子互動,體驗之餘,也讓綠色的創意分享出去。
7天改造期內,台達施工團隊代表邱姿蓉,是與學生密切聯繫的主要橋樑。她觀察,輔大團隊不但創作理念緊扣綠能主題,更難得的是跳脫大刀闊斧的「大改造」思維,在更動材料幅度最小的前提下,做出充滿文化意涵的作品,「善用手邊已有的素材與資源,也是綠建築的重要理念之一。」
當然,除了將學生們的設計完整實踐,台達也不吝於提供新點子。邱姿蓉透露,民眾們拿到的扭蛋,除了藏有種子,還會加入動物造型摺紙,包括象徵全球暖化的北極熊、對環境變化敏感的瓢蟲等,讓「生態正面臨劇烈變化」的意涵更加鮮明。
能被實踐的綠建築 才真正具有意義
參與「綠築跡設計營」競賽,看見自己的設計從無到有,由紙上草稿變成伸手可及的實體,最大的收穫究竟是什麼?張意思考了很久,給的答案是:「養成能實踐作品的責任感」。原來,對多數主修室內設計的學生而言,視覺搶眼往往是最高原則,很少會考慮到一份設計圖能否真正「被蓋出來」,或在過程中將浪費多少不必要的資源。
「很幸運的是,這場比賽不但讓我們建立了綠建築的設計概念,也真正體會到『實踐自己的設計』的意義,」張意誠懇表示。顯然,台達放手提供資源,讓新世代親自實踐綠能設計的這項創舉,已為學子們上了最珍貴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