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解取代批判!」靠閱讀在紛亂社會找回自我,氣質主播方念華11本必讀書單

2016-11-14 10:58

? 人氣

長大後,方念華接觸到楊絳的《我們仨》、章詒和的《伶人往事》、聶華苓的《三輩子》、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等,都讓她在經歷與看到現實世界的或殘酷、或淺薄、或感慨、或醜陋之際,依然能透過作者的心靈之眼,汲取到一股特殊的支持力量,那是對人性的相信。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一般性的人生裡,看芸芸眾生如何面對起伏波折、如何在生死關頭做出抉擇,折射出巨大的人性光華。看著書中的人生是如此,你就會相信,人性裡有某種力量,是可以被昇華、被超越的。閱讀,會強化這樣的相信,會讓你理解,人是什麼。」方念華解釋。

(圖/天下文化提供)
方念華從小就受書香薰陶,培養出自己的閱讀習慣。(圖/天下文化提供)

跟隨信賴的作者

之所以能敏銳感受到作家的心靈之眼,並且透過它看到文字深處的幽微人情,甚至擁有分析作品的獨特眼光,主要來自她「跟隨信賴的作者」的閱讀習慣。

對於自己欣賞的作者,方念華會盡量找齊他的著作,全部看遍。「流行是一時的,風格才是永恆的。就如同我習慣以演員來決定要不要看那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因為製作單位會因為市場取向或流行而改變風格,但是人比較不會,」方念華說,好的作者與演員一樣,會突破自我,但不會隨波逐流,所以可以保持一貫的風格。

逐一看遍一個人的作品,對方念華來說,就像結交一位心靈朋友,在生活起伏時,不需要臉書上的讚,只要重新拿起喜歡的書,翻閱其中任何篇章,就可以得到平靜安慰,甚至啟發,「因為讀過某位作者幾乎所有的作品,所以,任何時間重新閱讀,都像老友開啟交談,不會有遲疑或打結的時候,可以直接進入主題。」

這種跨越時空的深度心靈對話,是閱讀才能帶來的獨特經驗。

追求境界,而非成就

透過閱讀,方念華在書中角色的生命故事中探索「人是什麼」,在所主持的《TVBS看板人物》,也秉持著相同的信念,透過訪談與製作團隊的努力,希望呈現出受訪者「是什麼」,而不是受訪者「擁有什麼」或「做了什麼」。

一個人擁有什麼或做了什麼,那是成就;而如果她的人物訪談節目能傳達出「受訪者如何活出自己的意義,如何活出人是什麼」,那麼,受訪者在節目裡講的某一句話,就如同某本書裡、某個情境的某一個句子,會成為觀眾在人生路上需要做出分辨時,派得上用場的參考資料。

方念華在新聞工作崗位上所努力追求的,不是成就,而是境界:帶給別人力量、形成社會的善循環。

人生遭逢亂流

閱讀,在人生遭遇亂流時,有時會發揮意想不到的安定作用。

方念華追求境界的高標準,為她和製作團隊帶來掌聲。《TVBS看板人物》曾三度入圍金鐘獎,她更在2015年獲得第50屆電視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