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能統一六國,靠的不只是兵強馬壯?秦國這2項政策,才真正奠定它打天下的堅實基礎

2019-11-13 17:12

? 人氣

秦始皇能統一六國,最重要的是靠這2個政策。(圖/取自youtube)

秦始皇能統一六國,最重要的是靠這2個政策。(圖/取自youtube)

秦始皇的霸業需要從戰國時代中晚期之後開始說起,大家耳熟能詳的「商鞅變法」讓秦國走向富強,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讓國家可以掌握人民和資源,並且加以妥善利用。掌握人民必須先有戶籍制度,透過戶加以掌握,稱為「編戶」。戰國以前的社會,人民的身分地位不同,國君以下還有不同階級的貴族,人民身分也世襲。戰國中後期之後,以往人民的等差逐漸消除,漸漸走向所有人都是國君的子民,形成一君萬民的社會,是謂「齊民」。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編戶齊民」需要登入戶口,並且定期的查核,讓政府得以精確的掌握人口,控制人力資源。戰國時期,各國彼此爭戰,掌握人力就能在軍事戰爭中勝出。以往的封建時代,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從事兵役,然而,隨著國家與國家間的衝突日益增加,為了在戰場上獲勝,徵兵的需求變大,本來無須當兵的人也加入戰爭的行列。戰國時代中晚期以後,農民成為軍隊的主力,國家透過授予人民田地,但同時有服兵役的義務,全國人民既是農民,也是軍人。

農民成為軍隊的主力之後,要讓軍隊組織與國家的行政組織相配合,才能彼此支援。以戶為單位的戶籍系統中,軍隊組織中有一名兵士,就代表行政系統中必須有一戶。新的行政系統中,由於要擴充兵源,透過軍隊的組織「什」、「伍」重新整編地方行政系統。由於軍隊注重賞罰,而且還要連坐,讓軍令貫徹。戰國中後期之後不僅在地方行政系統中加入「什伍制」,還增加「連坐」的方式加以控制,而且鼓勵人民互相監視,檢舉不法的情事。

雖然是「齊民」的社會,但秦透過功勳爵制作為社會制度的基石,規範人民的社會地位,激勵人民的上進心。功勳爵制的概念是按照人民為國君建立功勞的程度加以計算,獲功的人可以有土地、田宅和其他的特權。秦功勳爵制的確立也在商鞅變法時期,由於當時列國間的征戰,一開始為了讓人民在戰場上努力建立戰功,授予爵位的對象主要是有戰功的將領和戰士。然而,不只有軍功之人可以授予爵位,只要對國君有功的,不管是政策的執行者,或是完成任務的刺客,或是糾舉出間諜的人,還是從他國帶槍投靠的投誠官吏……等都可以成為授爵的對象。

功勳爵制讓國君有一套獎賞的人力資源制度,而且不論身分的差別,全體人民都適用,讓社會上身分最低的人都有可能憑藉著軍功而往上升,和以往封建時代人民身分固定且世襲,沒有流動的可能不同。讓庶民有爵祿,刺激了人民向上的動力,而且爵制與官僚的職位是可以相互對應的,有爵制可以做官,爵位越高,官位也越大。除此之外,爵位也可以讓人民享有特權,每增加一級爵位,「益田一頃,益宅酒畝,級除庶子一人。」秦漢時代人民都要服沉重的繇役,除了要服兵役之外,還要每年到政府單位從事勞役。

但是,爵位如果到達「不更」的話,可以免除勞役的要求。如果犯了罪,有爵位的人還可以在某些場合不用穿囚服,無須帶刑具。秦講求法家思想,有賞有法,且公正不阿。秦始皇即使對自己的兒子也不加以分封,不幫他們稱王,親生的兒子雖然享有優渥的生活,但沒有功勞就不賜以爵位。

戰國中晚期後,由於列國間的征戰,在戰爭的壓力下,每個國家都變法改革,富國強兵,商鞅的變法最為成功。編戶齊民雖然不是商鞅的發明,但在秦國相關措施執行的最為細緻且徹底,所以也讓秦成為最強的國家。國家的組織和結構在秦孝公時徹底改變。除此之外,秦還發展出一套「殖民主義」,使他在戰爭中獲勝,攫取他國的土地後,知道如何改造別人的國家,並且更加強大。

作者介紹│胡川安

生活中的歷史學家,身於何處就書寫何處,喜歡從細節中理解時代、從生活中觀察歷史。由於興趣龐雜,大學雙修歷史與哲學,研究所於國立臺灣大學雙修考古學與歷史學,後取得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東亞系博士。目前為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gushi.tw)網站主編。

本文部分內容取材自時報出版《重新思考皇帝:從秦始皇到末代皇帝》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