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導演的主題設定也不一樣
新海誠的動畫電影主題著重在愛情,尤其是曖昧期間的若有似無、忐忑不安,他的作品一直都拿捏很好,讓觀眾充分感受到男女之間的無可奈何以及距離。看完後觀眾不見得也不需要有什麼收穫,心中已經被惆悵塞滿。畢竟每個人的人生絕對都有些不能說出口的遺憾,或者一個忘不掉的人。
不過,相較於已經75歲的宮崎駿,新海誠正值壯年時期,未來還有很多可能性,或許未來在新作,他會推出除了愛情之外,更多元的電影作品也說不定。
宮崎駿的作品主題就比較廣,除了探討愛情、成長之外,作品總是充滿悲天憫人的情懷,反映出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觀眾看完以後會比較沈重,思考人類或自己本身存在的價值。
有讀者詢問:《海潮之聲》、《兒時的點點滴滴》(另譯:點點滴滴的回憶)不也是宮崎駿的作品嗎?但風格似乎與我上述所說的有些差異。
很多人會把「吉卜力」和「宮崎駿」劃上等號,但吉卜力工作室一共擁有三位創辦人,宮崎駿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但不等同所有吉卜力工作的出產動畫都是宮崎駿的作品。
《海潮之聲》是吉卜力的電視動畫作品,導演是望月智充,包含製作人、企劃、編劇、音樂、人物設定、美術監督、音響監督等各方面,宮崎駿都沒有參與其中。
《兒時的點點滴滴》也是一樣的狀況,這是吉卜力另一位創辦人高畑勳所執導的,他還有另一部經典的反戰之作《螢火蟲之墓》也常被搞混成宮崎駿的作品。
由於兩人長期合作,風格互相影響,甚至連參與製作的美術、原畫人員都互有交集,再加上《螢火蟲之墓》在台灣上映時間比《龍貓》晚,當時台灣觀眾早藉由《龍貓》熟悉宮崎駿導演了,電影公司為了搭宮崎駿順風車,就將《螢火蟲之墓》打上了宮崎駿系列作品的標籤,也導致後來很多高畑勳導演的作品被張冠李戴,誤認為是宮崎駿的作品。
各花入各眼,沒有人規定喜歡新海誠就不能喜歡宮崎駿,在喜歡的人眼裡,他們自然有許多的優點,是其他人都比不上的。
這兩人都是很棒的動畫導演,人生從來都不是一個人贏就代表另一個輸。兩位導演的動畫作品各有巧妙,媒體實在沒必要去刻意製造雙方的支持者對立,觀眾要的不是「誰是誰的第二」,「誰被誰超越」,觀眾只需要能靜心欣賞他們的作品就夠了。
對職涯或未來出路有些疑問,需要過來人的建議?快來提問,讓學長姐幫助你!
請關注風傳媒特別企劃「學長姐說」,也歡迎加入FB社團進行討論!
學長姐說也歡迎讀者分享您的經驗,意者請將基本資料及文章寄至service@stormmediagrou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