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首輪影城的來勢洶洶,他認為二輪戲院的重要關鍵在於選片。口碑和卡司是全美選片的兩大指標,片子選對,觀眾便會上門。不論環境怎麼改變,全美依舊保有初衷,並在這樣的理念下做適當的改變。「保留舊文化的核心價值,將有味道的看戲氛圍延續下去,這才是全美要做的事。」
承載歷史記憶,全美戲院化身「生態博物館」
大學時期,吳堉田在政大主修民族學,民族學著重的觀察紀錄與人文脈絡價值教會了他看事情的方法。延續著對人文脈絡的重視,畢業後,他更赴英國主修「生態博物館學( Eco-Museum )」。
生態博物館強調人和人之間的連結,不強調擁有多重量級的館藏。傳統的博物館,只要宣傳擁有「木乃伊」或「蒙娜麗莎的微笑」,參觀者便會自己來到博物館。相較之下,新型的生態博物館將物件的元素淡化,而將重點放在人和人的互動模式。
「一樣物件,它的詮釋有很多可能,博物館的詮釋是一種,死板的講述運用的媒材等等,但新型態的發語權更有可能在於觀眾的解讀。比如一隻螺絲起子,單純看它就是一個工具,但也有可能這是我們這個社區中最有名的工匠的螺絲起子,這樣的館藏並不強調它有多麽偉大,重點在於它和人們之間的關係。」
吳堉田將以人文為本的核心價值融入經營之道,有別於傳統的博物館收藏一些「死的東西」,生態博物館便是一座「活的博物館」,保存現狀, 「全美戲院對我而言也是一座生態博物館,不但見證歷史,也陪伴著這個地區一起前進。」雖然在時代的浪潮下全美不得不稍作改變,早期的底片放映機便汰換成數位放映機,但是全美仍然以它的價值持續走下去,就像是保留影廳銀幕前方的小舞台,有著老戲院的特色與堅持。
回歸核心,從劇本談台灣的電影危機
11 月底,第 53 屆金馬獎落幕。從入圍名單看來,中國電影在票房上有所收穫,藝文電影在另一類型下也發展得頗為雄厚,香港電影更是從前幾年的低潮火速翻身,新導演和演員雙雙在典禮上嶄露頭角。
反觀台灣電影,雖然紀錄片和動畫短片的表現突出,但相較之下,劇情片的發展則有些持平。對此現象,作為映演業的吳堉田認為,台灣電影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製作前端,文本創作的問題。以下依國籍分類,呈現四項獎項:最佳劇情片、最佳劇情短片、最佳原著劇本及最佳改編劇本的入圍電影名單。
最終的得獎名單,最佳劇情片與最佳改編劇本分別由中國的《八月》和《不成問題的問題》拿下,而最佳劇情短片和最佳原創劇本則由來自香港的《九月二十八日.晴》和《樹大招風》奪得。台灣電影雖表現不俗,但在這四個獎項皆鎩羽而歸。就影片入圍數量而言,雖然和香港並列 4 部,但仍舊落後中國的 7 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