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Hundt Hammer Stein這家書店時,店門口的標語「你正要遠離亞馬遜」(you are leaving the Amazone)還有「遠離演算法,離線瀏覽」(leave your algorithm, browse offline)或許正解釋了這樣的精神。
柏林人對於擁抱在地文化資源及產業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幫助書店建立起與讀者之間最親密的連結。另一家結合咖啡廳與酒吧的書店Ocelot,其主人皮渥瓦斯基(Maria-Christina Piwowarski)認為他們這些實體書店能提供的「個人推薦」和「直接對話」,是亞馬遜「毫無靈性的演算法」完全無法相比的。
因此St. George英語書店的主人葛納(Paul Gurner)既願意也能夠付給他的員工幾乎兩倍於最低薪資的薪水。「我們從開業時就有客人一直來光顧,直到現在仍然如此,」葛納說。St. George每周會舉辦一次朗讀之夜與電影之夜,漸漸地這家店可能已經成為在柏林新舊英語書籍流通量最大的地方。
政府的保護,客人的意識,書店本身與在地的關係經營,從布勞恩的經驗分享中,可以看到這三者的交互助益,讓柏林的獨立書店得以在全球的出版退縮潮流中生存下來。對於連年面臨寒冬的我們來說,是否也有一點啟示?
參考資料:DW、Digital Berlin、Hundt Hammer Stein、St. Georges Bookshop
編譯/白之衡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Readmoo閱讀·最前線(原標題:全球出版退縮狂潮中屹立不搖的柏林獨立書店—他們是怎麼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