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韓國導演奉俊昊在一片鎂光燈中輪流舉起手中小金人,微笑看向各家媒體的攝影大哥。奉俊昊在這天以電影《寄生上流》抱走奧斯卡四座大獎,其中包括最佳影片獎,是奧斯卡史上唯一一部獲得此最高榮譽的「非英語電影」,奧斯卡影史從此改寫。
在奪下大獎、改寫影史後,奉俊昊的名字一下子竄上搜尋引擎熱門關鍵字,各家媒體無不想盡辦法爬梳他過去經歷和作品。令人意外的是,創作歷時逾二十年的奉俊昊,歷來累積電影作品卻僅有七部,其中更多是以犀利寫實的視角挖掘常人所不忍睹的社會現實。讓人不禁好奇,是什麼樣的成長背景,會讓一個土生土長的韓國男孩,決定花費二十年光陰去紀錄社會各階層人物的故事,去拍攝不討喜且沉重的題材?
成長於風起雲湧的八零年代,他見證軍政府流血鎮壓
1980年,南韓爆發光州事件,數萬名民眾上街示威呼喊民主,該事件事後成為該國民主化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1983年年底,南韓各地陸續出現學運活動,後來更與工運結合,為1987年的「六月民主運動」奠下了基石。
1987年1月,首爾大學學生朴鍾哲遭警方以水刑拷問虐待至死,受到朴鍾哲影響,決定參與示威行動的學生李韓烈則在1987年6月,在延世大學的一場示威中,被警方發射的催淚彈擊中後腦傷重不治。接連兩位學生的犧牲進一步激化六月民主運動,終使威權政府讓步,慢慢走上民主化的道路。
1969年,奉俊昊生於韓國大邱一個中產書香世家。而就在他高中時期,一家人舉家搬到了首都首爾。當時正是世界各地反威權潮流風起雲湧的八零年代,奉俊昊新家所在的首爾,身為南韓首都,自然是重要的抗爭之地。他不僅見證了一連串民運學運的流血鎮壓及衝突,更在韓國學生李韓烈身亡後數月,進入同間大學(延世大學)社會系就讀。
「當時韓國仍在軍政府統治之下…不僅我本人,很多學生都參加了抗議活動。這幾乎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上課三個小時,抗議兩個小時。我們會去吃飯,再回去抗議,然後再回去學習,」奉俊昊在接受美國林肯中心電影協會訪問時說道。當時的社會氛圍、奉俊昊本人的親身經歷,再加上父親一直以來對軍政府的反感與抱怨,讓甫進入大學的奉俊昊,快速蛻變成社會運動的活躍新血。
關心社會脈動的奉俊昊,更曾在1999年參與由南韓國寶級導演林權澤發起的「光頭運動」,以削髮剃頭抗議政府加入WTO世貿組織,開放外國電影配額,大幅縮減韓國本土電影配額;2010年,時任韓國總統朴槿惠因親信門事件被爆出的「藝文界黑名單」中,也可見到奉俊昊的名字名列其中。